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论文

企业消费者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理性行为(TRA)理论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现实背景第12-13页
        1.1.2 理论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1 理论意义第14页
        1.2.2 实践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思路第16页
        1.3.3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 本文创新点第17-18页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第18-33页
    2.1 理论基础第18-24页
        2.1.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第18-20页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0-22页
        2.1.3 理性行为(TRA)理论第22-24页
    2.2 企业消费者社会责任研究综述第24-27页
        2.2.1 企业消费者社会责任的定义第24-25页
        2.2.2 企业消费者社会责任的测量第25-26页
        2.2.3 企业消费者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关系第26-27页
    2.3 企业形象研究综述第27-28页
        2.3.1 企业形象的定义第27页
        2.3.2 企业形象的测量第27-28页
        2.3.3 企业形象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关系第28页
    2.4 消费者企业认同研究综述第28-30页
        2.4.1 消费者企业认同的定义第28-29页
        2.4.2 消费者企业认同的测量第29页
        2.4.3 消费者企业认同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关系第29-30页
    2.5 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综述第30-31页
        2.5.1 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定义第30页
        2.5.2 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测量第30页
        2.5.3 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第30-31页
    2.6 文献评述第31-33页
3 研究设计与方法第33-40页
    3.1 理论模型构建第33页
    3.2 研究假设第33-37页
        3.2.1 企业消费者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第33-34页
        3.2.2 企业消费者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的影响第34-35页
        3.2.3 企业消费者社会责任对消费者企业认同的影响第35-36页
        3.2.4 企业形象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第36页
        3.2.5 消费者企业认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第36页
        3.2.6 企业形象与消费者企业认同的中介作用第36-37页
    3.3 研究设计第37-39页
        3.3.1 测量量表第37-38页
        3.3.2 问卷设计与回收第38-39页
    3.4 研究方法第39-40页
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第40-59页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40-41页
        4.1.1 样本特征的统计分析第40-41页
        4.1.2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第41页
    4.2 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第41-44页
        4.2.1 量表信度检验第41-42页
        4.2.2 量表效度检验第42-44页
    4.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44-45页
    4.4 消费者个人特征与各变量间的差异性分析第45-48页
        4.4.1 性别差异性分析第45页
        4.4.2 年龄差异性分析第45-46页
        4.4.3 受教育程度差异性分析第46-47页
        4.4.4 月收入差异性分析第47-48页
    4.5 相关分析第48页
    4.6 回归分析第48-56页
        4.6.1 企业消费者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回归分析第48-49页
        4.6.2 企业消费者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的回归分析第49-50页
        4.6.3 企业消费者社会责任对消费者企业认同的回归分析第50-51页
        4.6.4 企业形象与消费者企业认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回归分析第51页
        4.6.5 中介作用分析第51-56页
    4.7 实证结果分析第56-59页
5 结论与启示第59-63页
    5.1 研究结论第59-60页
    5.2 管理建议第60-62页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附录第69-72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智能制造企业劳动关系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
下一篇:员工人际型心理资本对企业非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以组织凝聚力为中介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