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置橡胶衬套简化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悬置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悬置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橡胶衬套动态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悬置系统隔振性能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悬置隔振率基本理论及实验 | 第19-23页 |
2.1 车型基本信息 | 第19页 |
2.2 隔振率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2.3 悬置隔振率实验 | 第21-22页 |
2.3.1 实验原理 | 第21页 |
2.3.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3.3 测试条件 | 第21页 |
2.3.4 实验方案 | 第21页 |
2.3.5 实验结果处理 | 第21-22页 |
2.3.6 测试结果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橡胶材料力学模型 | 第23-35页 |
3.1 橡胶材料主要特性 | 第23-24页 |
3.1.1 超弹性 | 第23页 |
3.1.2 粘弹性 | 第23页 |
3.1.3 频率相关性 | 第23-24页 |
3.1.4 振幅相关性 | 第24页 |
3.1.5 温度相关性 | 第24页 |
3.2 橡胶材料超弹性力学模型 | 第24-28页 |
3.2.1 几种主要的超弹性力学模型 | 第25-26页 |
3.2.2 超弹性特性参数获取方法 | 第26-28页 |
3.3 橡胶材料粘弹性力学模型 | 第28-33页 |
3.3.1 微分型粘弹性力学模型 | 第29-32页 |
3.3.2 积分型粘弹性力学模型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悬置橡胶衬套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第35-43页 |
4.1 有限元分析及仿真软件 | 第35-36页 |
4.2 悬置橡胶衬套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第36-41页 |
4.2.1 悬置橡胶衬套动态特性分析原理 | 第36-37页 |
4.2.2 悬置橡胶衬套有限元建模 | 第37-38页 |
4.2.3 悬置橡胶衬套材料本构参数 | 第38-39页 |
4.2.4 悬置橡胶衬套耦合约束 | 第39-40页 |
4.2.5 悬置橡胶衬套动态特性分析工况 | 第40页 |
4.2.6 悬置橡胶衬套动态特性仿真曲线 | 第40-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悬置系统NVH性能分析 | 第43-59页 |
5.1 整车有限元模型建模 | 第43-46页 |
5.1.1 有限元分析软件 | 第43-44页 |
5.1.2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6页 |
5.2 悬置橡胶衬套简化建模 | 第46-49页 |
5.2.1 传统的悬置橡胶衬套简化建模方法 | 第46-47页 |
5.2.2 悬置橡胶衬套力学模型 | 第47页 |
5.2.3 悬置橡胶衬套动刚度曲线拟合 | 第47-48页 |
5.2.4 新型的悬置橡胶衬套简化建模方法 | 第48-49页 |
5.3 悬置系统隔振率有限元分析 | 第49-52页 |
5.3.1 振动传递函数分析基本理论 | 第49-50页 |
5.3.2 悬置系统隔振率有限元分析 | 第50-52页 |
5.4 接附点原点动刚度分析 | 第52-55页 |
5.4.1 接附点原点动刚度基本理论 | 第52-53页 |
5.4.2 悬置支架被动侧接附点动刚度分析 | 第53-55页 |
5.5 悬置截断模型模态分析 | 第55-56页 |
5.5.1 悬置支架截断模型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55页 |
5.5.2 悬置支架截断模型模态分析 | 第55-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六章 悬置系统隔振率优化 | 第59-73页 |
6.1 悬置支架结构加强 | 第59-62页 |
6.1.1 优化方案一 | 第59-60页 |
6.1.2 优化方案二 | 第60-61页 |
6.1.3 优化方案三 | 第61-62页 |
6.2 基于整车模态分析的悬置系统隔振率优化 | 第62-72页 |
6.2.1 模态分析基础理论 | 第62-64页 |
6.2.2 整车模态分析 | 第64-67页 |
6.2.3 模态贡献量分析 | 第67-68页 |
6.2.4 模态应变能分析 | 第68-70页 |
6.2.5 优化后动刚度分析与隔振率分析 | 第70-7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7.1 结论 | 第73页 |
7.2 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