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虚拟单元制造系统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2.1 虚拟单元制造系统的演变过程 | 第16-18页 |
1.2.2 虚拟单元制造方式与传统制造方式比较 | 第18-19页 |
1.3 虚拟单元构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9-25页 |
1.3.1 虚拟单元构建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2 虚拟单元构建因素、目标和算法综述 | 第21-24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 第24-25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25-28页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 第25-26页 |
1.4.3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6-27页 |
1.4.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7-2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2章 基于资源要素方法的虚拟单元构建相关理论基础 | 第29-38页 |
2.1 资源要素方法相关原理 | 第29-31页 |
2.1.1 资源要素的概念 | 第29-30页 |
2.1.2 资源要素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 第30-31页 |
2.1.3 资源要素方法的实现过程 | 第31页 |
2.2 虚拟单元制造系统相关原理 | 第31-33页 |
2.2.1 虚拟单元制造系统概念 | 第31-33页 |
2.2.2 虚拟单元制造系统的优缺点 | 第33页 |
2.3 虚拟单元构建相关原理 | 第33-37页 |
2.3.1 虚拟单元构建的基本概念 | 第33-34页 |
2.3.2 虚拟单元构建的动态性 | 第34-35页 |
2.3.3 虚拟单元动态构建类型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基于资源要素方法的虚拟制造单元周期性构建 | 第38-45页 |
3.1 问题描述 | 第38页 |
3.2 基于资源要素方法的虚拟单元周期性构建模型 | 第38-41页 |
3.2.1 假设条件 | 第38-39页 |
3.2.2 符号说明 | 第39-40页 |
3.2.3 数学模型 | 第40-41页 |
3.3 案例分析 | 第41-44页 |
3.3.1 数据收集 | 第41-43页 |
3.3.2 虚拟单元构建结果及分析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基于资源要素方法的虚拟制造单元事件驱动型重构 | 第45-59页 |
4.1 虚拟单元事件驱动型重构设计 | 第45-46页 |
4.2 基于资源要素方法的虚拟单元事件驱动型重构模型 | 第46-50页 |
4.2.1 问题描述 | 第46-47页 |
4.2.2 假设条件 | 第47页 |
4.2.3 符号说明 | 第47-48页 |
4.2.4 模型建立 | 第48-50页 |
4.3 新插入零件适应度计算 | 第50-51页 |
4.3.1 符号说明 | 第51页 |
4.3.2 测度公式 | 第51页 |
4.4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多目标优化 | 第51-55页 |
4.4.1 多目标优化问题 | 第51-53页 |
4.4.2 粒子群算法 | 第53-54页 |
4.4.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多目标优化 | 第54-55页 |
4.5 算例研究 | 第55-57页 |
4.5.1 算例基础数据 | 第55-56页 |
4.5.2 计算结果 | 第56-57页 |
4.5.3 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案例分析 | 第59-70页 |
5.1 案例应用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59-62页 |
5.1.1 企业的概况 | 第59页 |
5.1.2 分段作业 | 第59-61页 |
5.1.3 企业分段作业实施虚拟单元生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61-62页 |
5.2 案例应用过程及相应的数据 | 第62-66页 |
5.2.1 案例应用框架 | 第62-64页 |
5.2.2 案例应用数据 | 第64-66页 |
5.3 虚拟单元动态构建结果 | 第66-69页 |
5.3.1 构建结果 | 第66-68页 |
5.3.2 有效性分析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总结 | 第70-71页 |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