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1.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 | 第10页 |
2.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 第10页 |
3.丰富小学数学学科理论的需要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关于提问行为的研究 | 第11-12页 |
2.关于数学提问行为的研究 | 第12-13页 |
3.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研究目的 | 第15页 |
2.研究意义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文献法 | 第15页 |
2.观察法 | 第15页 |
3.访谈法 | 第15-16页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1.提问行为 | 第16-17页 |
2.对话教学理念 | 第17-19页 |
二、对话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的理论研究 | 第19-29页 |
(一)对话教学的理念 | 第19-20页 |
1.师生地位平等 | 第19页 |
2.完整人的培养 | 第19-20页 |
3.课堂多元共存 | 第20页 |
4.教学动态生成 | 第20页 |
(二)对话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1.元认知理论 | 第21页 |
2.建构主义 | 第21-22页 |
3.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 | 第22页 |
(三)对话教学理念与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的关系 | 第22-23页 |
1.对话具有哲学特质 | 第22页 |
2.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需要对话教学理念的关照 | 第22-23页 |
(四)对话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的基本要求 | 第23-29页 |
1.提问主体的主动性 | 第23-24页 |
2.提问内容的全面性 | 第24-26页 |
3.提问对象的包容性 | 第26-27页 |
4.提问过程的生成性 | 第27-29页 |
三、对话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的调查研究 | 第29-51页 |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 | 第29页 |
1.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观察的设计 | 第29页 |
2.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访谈的设计 | 第29页 |
(二)调查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1.调查研究对象选择的说明 | 第29-30页 |
2.调查学校的基本情况 | 第30页 |
(三)对话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的基本现状 | 第30-37页 |
1.提问主体主动性的基本状况 | 第30-31页 |
2.提问内容全面性的基本状况 | 第31-34页 |
3.提问对象包容性的基本状况 | 第34-36页 |
4.提问过程生成性的基本状况 | 第36-37页 |
(四)对话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积极的方面 | 第37-43页 |
1.教师注重主动提问 | 第37-38页 |
2.注重数学基础知识检验的提问 | 第38-40页 |
3.注重数学基本技能训练的提问 | 第40-41页 |
4.注重提问对象性别均衡的提问 | 第41页 |
5.注重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追问 | 第41-43页 |
(五)对话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1.忽视学生的主动提问 | 第43页 |
2.忽视数学基本思想形成的提问 | 第43-44页 |
3.忽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提问 | 第44-45页 |
4.忽视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提问 | 第45-46页 |
5.忽视依据知识内在关联的追问 | 第46页 |
(六)对话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46-51页 |
1.对话教学理念理解不深 | 第46-47页 |
2.对数学基本思想认识不足 | 第47-48页 |
3.提问类型单一 | 第48-49页 |
4.对学生缺乏了解 | 第49页 |
5.过度强调预设 | 第49-51页 |
四、对话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行为的优化策略 | 第51-57页 |
(一)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 第51-52页 |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 第51页 |
2.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环境 | 第51页 |
3.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 第51-52页 |
4.积极鼓励学生提问 | 第52页 |
(二)注重数学基本思想形成的提问 | 第52-53页 |
1.理解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的联系 | 第52-53页 |
2.设计数学知识对生活意义提问 | 第53页 |
(三)注重多种提问类型的采用 | 第53-54页 |
1.多种类开放式提问 | 第53页 |
2.类似问题的比较提问 | 第53-54页 |
(四)尊重学生差异有效提问 | 第54-55页 |
1.了解学生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 | 第54页 |
2.具有针对性的提问 | 第54-55页 |
(五)注重内容生成的追问 | 第55-57页 |
1.控制内容预设并促进生成 | 第55页 |
2.理解回答内容并深入追问 | 第55页 |
3.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 第55-56页 |
4.建立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 第56-57页 |
注释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件1 | 第61-63页 |
附件2 | 第63-64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