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弘文馆学士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 (一)关于弘文馆学士制度的研究 | 第9-10页 |
| (二)关于弘文馆学士的考证 | 第10-11页 |
| (三)关于弘文馆学士与政治或文学关系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四)关于弘文馆书家的研究 | 第12页 |
| (五)对已有研究的简评 | 第12-13页 |
| 三、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五、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一)研究的重难点 | 第13页 |
| (二)研究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唐代弘文馆的发展历程及人员设置 | 第15-21页 |
| 一、唐代弘文馆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 (一)发展期 | 第15-16页 |
| (二)定型期 | 第16页 |
| (三)衰落期 | 第16-17页 |
| 二、唐代弘文馆人员设置 | 第17-21页 |
| 第二章 唐代弘文馆学士制度 | 第21-36页 |
| 一、唐代弘文馆学士的官职迁转 | 第21-28页 |
| (一)唐代弘文馆学士的来源 | 第21-24页 |
| (二)唐代弘文馆学士的迁转 | 第24-28页 |
| 二、唐代弘文馆学士待遇 | 第28-33页 |
| (一)居官期间的待遇 | 第28-31页 |
| (二)致仕及卒后待遇 | 第31-33页 |
| 三、唐代弘文馆学士宿直制度 | 第33-34页 |
| 四、唐代弘文馆学士考核方式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唐代弘文馆学士的学术素养及其学术活动 | 第36-49页 |
| 一、文学素养与诗文创作 | 第36-41页 |
| (一)文学素养 | 第36-38页 |
| (二)唐代弘文馆学士与唐诗 | 第38-41页 |
| 二、史学修养与史书修撰 | 第41-49页 |
| (一)史学修养 | 第42-43页 |
| (二)唐代弘文馆学士参与修史 | 第43-46页 |
| (三)修史成就 | 第46-49页 |
| 第四章 唐代弘文馆学士的教学素养及其教学活动 | 第49-58页 |
| 一、唐代弘文馆学士的教学素养 | 第49-51页 |
| 二、唐代弘文馆学士的教学活动 | 第51-58页 |
| (一)教授生徒 | 第51-55页 |
| (二)初唐弘文馆学士作为“帝王之师” | 第55-56页 |
| (三)唐代弘文馆学士馆外教学经历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 | 第64-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
| 附件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