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2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群团组织改革政策,为社工介入提供有利契机 | 第11-12页 |
2.“两新”组织工会不健全或失能,为社工介入提供空间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有助于丰富工会社会工作的实务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有利于提升“两新”组织工会工作水平 | 第14页 |
3.有利于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 | 第14-15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3.研究述评 | 第21页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6页 |
1.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6-36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26-31页 |
1.“两新”组织 | 第26页 |
2.职工权益 | 第26-28页 |
3.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 | 第28-31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31-36页 |
1.增能理论 | 第31-33页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 第33-36页 |
三、增能视角下社工介入“两新”组织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实务分析 | 第36-57页 |
(一)为何增能:项目背景介绍 | 第36页 |
(二)为谁增能:服务对象的确立 | 第36-37页 |
1.“两新”组织工会干部 | 第37页 |
2.“两新”组织的职工 | 第37页 |
(三)增何种能:服务内容介绍 | 第37-48页 |
1.培训工会相关知识,提升工会干部的岗位素养 | 第38-39页 |
2.协助工会开展活动,提升工会干部的活动组织能力 | 第39-40页 |
3.提供法律保障服务,增强职工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 第40-43页 |
4.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 | 第43页 |
5.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增强职工的职场竞争力 | 第43-44页 |
6.组织文娱活动,提高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 第44-47页 |
7.提供城市融入服务,促进外来工更好地融入广州 | 第47-48页 |
(四)如何增能: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 | 第48-57页 |
1.提供个案服务,增强工会干部的活动组织能力和职工的维权意识及能力 | 第48-51页 |
2.开设小组工作,增强工会干部的岗位素养和职工的职场竞争力 | 第51-53页 |
3.开展社区活动,提高职工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及提升外来工的城市融入能力 | 第53-57页 |
四、社工介入“两新”组织工会职工权益保障服务的成效评价 | 第57-65页 |
(一)取得的成效 | 第57-62页 |
1.工会干部的工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 第57-58页 |
2.职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 第58-59页 |
3.职工的职场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 | 第59-60页 |
4.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 第60-61页 |
5.加深外来工对广州的了解,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广州 | 第61页 |
6.更多的职工享受服务,工会的向心力得到增强 | 第61-62页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62-65页 |
1.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不准确 | 第63页 |
2.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有待提升 | 第63-64页 |
3.服务的覆盖面太窄 | 第64-65页 |
五、总结与反思 | 第65-68页 |
(一)工会持续购买服务,有助于快速提高“两新”组织工会的工作水平 | 第65页 |
(二)社工正确定位角色,有助于提升工会社会工作服务成效 | 第65-66页 |
(三)提高企业对职工权益的认识,有助于工会职工权益保障工作的开展 | 第66页 |
(四)“两新”组织管理者的支持,是服务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1 | 第74-75页 |
附录2 | 第75-76页 |
附录3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