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志愿者能力提升的实务研究--基于优势视角的探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3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本土志愿者培育概述 | 第11-12页 |
2、志愿服务现状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满足志愿者成长的需求 | 第13页 |
2、促进志愿者能力的建设 | 第13-14页 |
3、丰富优势视角的实务经验 | 第14页 |
(三)核心概念 | 第14-17页 |
1、志愿者 | 第14-15页 |
2、小组工作 | 第15-17页 |
3、优势视角 | 第17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1、志愿服务的功能与价值 | 第17-19页 |
2、志愿者激励机制不足与服务动力缺失 | 第19-20页 |
3、第三部门与志愿服务关系 | 第20-21页 |
4、社会工作介入志愿服务领域讨论 | 第21-22页 |
5、现有研究的局限 | 第22-23页 |
(五)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1、优势视角理论与实务运用 | 第23-25页 |
2、小组工作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25-27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1、访谈法 | 第27-29页 |
2、个案研究法 | 第29页 |
(七)研究创新 | 第29-33页 |
1、拓宽小组工作的干预领域 | 第29-30页 |
2、对志愿者能力与需求的双重回应 | 第30-31页 |
3、小组工作与志愿者培育紧密结合 | 第31-33页 |
二、成长小组设计及实务开展 | 第33-56页 |
(一)组员信息搜集与优势分析 | 第33-39页 |
1、组员信息搜集与整理 | 第33-36页 |
2、小组成员优势 | 第36-38页 |
3、组员优势与社区环境契合分析 | 第38-39页 |
(二)小组计划制定与修正 | 第39-46页 |
1、小组目标设定 | 第39-40页 |
2、小组计划与组员优势相适应 | 第40-42页 |
3、小组计划修正及其依据 | 第42-43页 |
4、小组工作展示 | 第43-46页 |
(三)小组成员变化分析 | 第46-51页 |
1、正向谐变及促进因素 | 第46-48页 |
2、逆向冲突与引导方式 | 第48-49页 |
3、组员角色变化过程分析 | 第49-51页 |
(四)组员成长与小组成效 | 第51-55页 |
1、组员成长状况 | 第51-53页 |
2、组员能力提升展示 | 第53-54页 |
3、小组成效展示 | 第54-55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三、社会工作者角色与功能 | 第56-71页 |
(一)社会工作者角色变化 | 第56-60页 |
1、前期角色设定 | 第56-57页 |
2、中期角色演变 | 第57-60页 |
(二)小组工作中两大主体的互动关系 | 第60-63页 |
1、招募阶段两大主体的互动关系 | 第60-61页 |
2、小组工作初期两大主体的互动关系 | 第61-62页 |
3、小组工作中后期两大主体的互动关系 | 第62-63页 |
(三)小组工作计划动态调整 | 第63-71页 |
1、小组计划书和活动调整 | 第63-65页 |
2、小组计划调整成效 | 第65-66页 |
3、小组工作成效 | 第66-69页 |
4、小组实务过程反思 | 第69-71页 |
四、小组工作介入志愿服务视角 | 第71-81页 |
(一)小组工作视角转变 | 第71-73页 |
1、从“共性需求”到“共同优势” | 第71-72页 |
2、从“优势挖掘”到“能力提升” | 第72页 |
3、从“需求满足”到“服务社区” | 第72-73页 |
(二)小组工作介入志愿服务领域的路径 | 第73-76页 |
1、调查志愿者及所在社区需求 | 第74页 |
2、挖掘志愿者优势与潜力 | 第74页 |
3、准备阶段 | 第74-75页 |
4、开始阶段 | 第75页 |
5、中期阶段 | 第75页 |
6、后期成熟阶段 | 第75-76页 |
7、结束阶段 | 第76页 |
(三)小组工作介入志愿服务领域不足及对策分析 | 第76-79页 |
1、服务覆盖人群有限 | 第76-77页 |
2、对社会工作者专业素养要求较高 | 第77页 |
3、较其他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功能缺陷 | 第77-78页 |
4、相关对策及建议 | 第78-79页 |
(四)讨论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一)学术期刊文献 | 第83-84页 |
(二)学术著作 | 第84-85页 |
(三)学位论文 | 第85页 |
(四)政策、报纸期刊 | 第85-86页 |
附录一:访谈提纲 | 第86-88页 |
附录二:部分访谈记录 | 第88-94页 |
附录三:服务对象意见反馈表 | 第94-95页 |
附录四:服务对象反馈意见统计分析表 | 第95-96页 |
附录五:部分微信沟通截图 | 第96-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答辩委员会队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