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传动系统论文--机械传动论文--扭震减震器论文

一种正负刚度并联扭转减振器性能仿真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汽车传动系统的扭振简介第10-12页
    1.2 扭转减振器技术研究简介第12-19页
        1.2.1 被动式扭转减振器研究简介第12-16页
        1.2.2 主动式扭转减振器研究简介第16-19页
    1.3 选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9-22页
第2章 正负刚度并联扭转减振器的建模第22-38页
    2.1 扭转减振器减振效能影响因素第22-24页
    2.2 正负刚度并联结构第24-28页
        2.2.1 正负刚度概念第24-25页
        2.2.2 正负刚度并联结构力学建模第25-27页
        2.2.3 正负刚度并联结构刚度特性第27-28页
    2.3 正负刚度并联扭转减振器建模第28-36页
        2.3.1 正负刚度并联扭转减振器力学模型第29-30页
        2.3.2 正负刚度并联扭转减振器在整车传动系中的建模第30-33页
        2.3.3 正负刚度并联扭转减振器的Matlab/Simulink建模第33-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正负刚度并联扭转减振器性能分析第38-54页
    3.1 正负刚度并联扭转减振器固有特性分析第38-42页
        3.1.1 汽车传动系固有频率计算方法第38-39页
        3.1.2 正负刚度并联扭转减振器固有频率分析第39-42页
    3.2 正负刚度并联扭转减振器不同工况性能仿真分析第42-52页
        3.2.1 负载激励的组成及不同仿真工况分析第42-44页
        3.2.2 不同工况的仿真分析第44-51页
        3.2.3 转矩转速对减振器减振性能的影响第51-52页
    3.3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正负刚度并联扭转减振器试验验证第54-70页
    4.1 试验设备第54-60页
        4.1.1 物理样机的研制第54-55页
        4.1.2 试验台架系统第55-58页
        4.1.3 试验数据采集系统第58-59页
        4.1.4 半主动控制系统第59-60页
    4.2 试验原理和方案第60页
    4.3 不同工况下减振器减振效果验证第60-68页
        4.3.1 怠速工况减振器减振效果验证第60-62页
        4.3.2 空载工况减振器减振效果验证第62-64页
        4.3.3 稳速加载工况减振器减振效果验证第64-66页
        4.3.4 转矩转速对减振器减振性能影响的验证第66页
        4.3.5 过渡工况减振器减振效果验证第66-68页
    4.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5章 正负刚度并联扭转减振器参数优化第70-84页
    5.1 正负刚度并联扭转减振器参数的优化第70-80页
        5.1.1 优化模型的建立第70-73页
        5.1.2 优化平台及方法第73-77页
        5.1.3 优化结果分析第77-79页
        5.1.4 最优解验证第79-80页
    5.2 负刚度机构控制阈值的优化第80-82页
        5.2.1 设计变量的选取第80-81页
        5.2.2 目标函数的确定第81页
        5.2.3 约束条件的确定第81页
        5.2.4 优化结果分析第81-82页
    5.3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4-86页
    6.1 结论第84-85页
    6.2 创新点第85页
    6.3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复合电源系统研究
下一篇:湿式离合器高转速区振动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