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8页 |
1.2.1 公交专用道设置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2 拼车行为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2.3 降级路网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基于多式交通均衡的公交专用道与公交频率组合优化 | 第21-39页 |
2.1 公交专用道优化设置问题分析 | 第21-22页 |
2.2 基于道路与公交线网的多式交通网络均衡模型 | 第22-28页 |
2.2.1 基于道路与公交线网的多式交通网络描述 | 第22-23页 |
2.2.2 小汽车与公交出行的路段行驶时间 | 第23-24页 |
2.2.3 小汽车与公交出行的路径费用 | 第24-25页 |
2.2.4 考虑公交车内拥挤效应的多式交通均衡模型 | 第25-26页 |
2.2.5 考虑公交车内拥挤效应的多式交通均衡算法 | 第26-28页 |
2.3 公交专用道与公交频率组合优化模型与算法 | 第28-32页 |
2.4 算例分析 | 第32-37页 |
2.4.1 算例描述 | 第32-33页 |
2.4.2 算法收敛性分析 | 第33-34页 |
2.4.3 需求水平对最优解的影响 | 第34-37页 |
2.4.4 三种方案下各出行方式人均出行费用分析 | 第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考虑拼车行为的公交专用道设置分析与评价 | 第39-59页 |
3.1 融入拼车行为的多方式混合交通网络分析 | 第39-40页 |
3.2 融入拼车行为与公交专用道设置的多式交通网络均衡分析 | 第40-47页 |
3.2.1 各方式路段出行时间分析 | 第40-42页 |
3.2.2 各方式路径广义费用分析 | 第42-43页 |
3.2.3 融入拼车行为的多方式网络均衡模型 | 第43-46页 |
3.2.4 模型求解算法 | 第46-47页 |
3.3 融入拼车行为的公交专用道设置评价与优化 | 第47-48页 |
3.4 单起讫点单路段走廊分析 | 第48-55页 |
3.4.1 算例描述 | 第48-49页 |
3.4.2 需求水平影响分析 | 第49-52页 |
3.4.3 人口居住密度对结果的影响分析 | 第52-55页 |
3.5 多起讫点多路段网络分析 | 第55-57页 |
3.5.1 算例描述 | 第55-57页 |
3.5.2 组合优化策略效果 | 第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面向降级路网的公交专用道设置分析与评价 | 第59-78页 |
4.1 考虑公交线网的多式交通均衡分析 | 第59-61页 |
4.2 考虑降级与公交专用道设置的多式交通网络均衡 | 第61-66页 |
4.2.1 路段行驶时间与公交等待时间 | 第61-64页 |
4.2.2 降级路网广义出行费用分析 | 第64-65页 |
4.2.3 考虑公交专用道设置决策的多式交通均衡模型 | 第65-66页 |
4.3 面向降级路网的公交专用道与公交频率组合优化设置 | 第66-67页 |
4.4 公交专用道设置算例分析 | 第67-77页 |
4.4.1 算例网络描述 | 第67-69页 |
4.4.2 降级路网公交专用道设置影响分析 | 第69-76页 |
4.4.3 降级路网中公交专用道与公交频率组合优化分析 | 第76-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5 降级路网中考虑拼车行为的公交专用道设置分析与优化 | 第78-99页 |
5.1 降级路网中考虑拼车与公交专用道设置的多式交通均衡模型 | 第78-84页 |
5.1.1 存在公交、单人驾驶和拼车三种方式的混合交通网络描述 | 第78-79页 |
5.1.2 三种交通方式的路段旅行时间分析 | 第79-82页 |
5.1.3 公交换乘费用分析 | 第82页 |
5.1.4 降级路网中三种出行方式的广义出行费用分析 | 第82-83页 |
5.1.5 考虑公交专用道设置决策的多式交通均衡模型 | 第83-84页 |
5.2 考虑路网降级与拼车的公交专用道与公交频率组合优化 | 第84-85页 |
5.3 算例分析 | 第85-97页 |
5.3.1 算例网络描述 | 第85-86页 |
5.3.2 降级路网公交专用道设置影响分析 | 第86-97页 |
5.3.3 降级路网中三种专用道使用策略的组合优化分析 | 第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2页 |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第99-100页 |
6.2 展望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