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4-27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车辆模拟器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路面和地形建模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3 六自由度平台动感模拟算法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2 车辆模拟器及其运动系统 | 第27-38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车辆模拟器系统组成及运动感觉模拟机制 | 第27-33页 |
2.2.1 车辆模拟器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2.2.2 基于Vortex与Vege Prime的实时车辆动力学与视景仿真 | 第28-30页 |
2.2.3 车辆模拟器运动感觉模拟机制 | 第30-33页 |
2.3 模拟器运动系统 | 第33-37页 |
2.3.1 六自由度平台 | 第33-36页 |
2.3.2 抖振座椅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车辆模拟器三维虚拟道路建模 | 第38-63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三维随机激励路面轮廓建模与仿真 | 第38-59页 |
3.2.1 路表面轮廓特性及其描述 | 第38-41页 |
3.2.2 平稳三维路面不平度建模与数值仿真 | 第41-48页 |
3.2.3 路面轮廓非平稳成分建模 | 第48-59页 |
3.3 路形特征建模及道路与地形的融合 | 第59-61页 |
3.3.1 空间曲线路面建模 | 第59-60页 |
3.3.2 道路与地形的融合 | 第60-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车辆实时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 第63-78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Vortex车辆动力学建模 | 第63-66页 |
4.3 不同悬架参数设置下车辆动力学仿真 | 第66-71页 |
4.3.1 悬架刚度的设置 | 第66-69页 |
4.3.2 阻尼比的设置 | 第69-70页 |
4.3.3 不同悬架性参数设置下车辆动力学仿真与分析 | 第70-71页 |
4.4 路面激励的整车动力学仿真 | 第71-74页 |
4.4.1 路面建模分辨率仿真 | 第71-73页 |
4.4.2 随机激励路面整车平顺性仿真 | 第73-74页 |
4.5 典型工况动力学仿真 | 第74-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5 车辆模拟器模糊自适应动感模拟算法 | 第78-98页 |
5.1 引言 | 第78页 |
5.2 经典动感模拟算法及自适应动感模拟算法的引出 | 第78-81页 |
5.3 几个基本问题的处理 | 第81-85页 |
5.3.1 输入信号预处理 | 第81-84页 |
5.3.2 倾斜协调通道角速度限制环节 | 第84-85页 |
5.3.3 自由度之间的解耦 | 第85页 |
5.4 模糊自适应动感模拟算法 | 第85-89页 |
5.4.1 模糊自适应动感模拟算法原理 | 第85-86页 |
5.4.2 滤波器参数模糊控制器输入输出及控制规则 | 第86-88页 |
5.4.3 倾斜协调通道角度限制值模糊控制输入输出及控制规则 | 第88-89页 |
5.5 算法参数选取及仿真分析 | 第89-96页 |
5.5.1 算法参数的选取 | 第89-91页 |
5.5.2 仿真与结果对比分析 | 第91-9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6 车辆模拟器运动模拟联合仿真 | 第98-108页 |
6.1 引言 | 第98页 |
6.2 联合仿真系统搭建 | 第98-101页 |
6.2.1 联合仿真系统组成及原理 | 第98-99页 |
6.2.2 六自由度平台ADAMS建模 | 第99-100页 |
6.2.3 各子系统之间的联接 | 第100-101页 |
6.3 联合仿真系统应用 | 第101-107页 |
6.3.1 平台动感模拟运动可视化及监控 | 第101-103页 |
6.3.2 专项试验科目动感模拟算法参数的选择 | 第103-10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7.1 总结 | 第108-109页 |
7.2 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