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1 语音意识 | 第12-13页 |
1.2 内隐语音意识与外显语音意识的定义 | 第13-14页 |
1.3 内隐语音意识与外显语音意识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拼音、语音切分指导与语音意识的发展 | 第16-17页 |
1.5 语音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发展 | 第17-18页 |
第2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18-19页 |
2.2 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 | 第19-20页 |
2.2.1 研究一: 内隐与外显语音意识的发展 | 第19页 |
2.2.2 研究二: 语音切分指导对声母删除(外显韵母意识)和韵母删除(外显声母意识)的影响 | 第19页 |
2.2.3 研究三: 内隐、外显语音意识与汉语阅读能力的关系 | 第19-20页 |
2.3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20页 |
2.4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 第20-22页 |
2.4.1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2.4.2 实践意义 | 第20-22页 |
第3章 实验研究 | 第22-40页 |
3.1 研究一: 内隐与外显语音意识的发展 | 第22-30页 |
3.1.1 被试 | 第22页 |
3.1.2 研究程序 | 第22-23页 |
3.1.3 研究材料 | 第23-27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3.1.5 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3.1.6 讨论 | 第29页 |
3.1.7 小结 | 第29-30页 |
3.2 研究二: 语音切分指导对声母删除(外显韵母意识)和韵母删除(外显声母意识)的影响 | 第30-34页 |
3.2.1 被试 | 第30-31页 |
3.2.2 研究程序 | 第31页 |
3.2.3 研究材料 | 第31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3.2.5 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3.2.6 讨论 | 第33页 |
3.2.7 小结 | 第33-34页 |
3.3 研究三: 内隐、外显语音意识与汉语阅读能力的关系 | 第34-40页 |
3.3.1 被试 | 第34页 |
3.3.2 研究程序 | 第34页 |
3.3.3 研究材料 | 第34页 |
3.3.4 数据分析 | 第34-35页 |
3.3.5 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3.3.6 讨论 | 第38页 |
3.3.7 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总讨论 | 第40-46页 |
4.1 内隐与外显语音意识的发展 | 第40-42页 |
4.1.1 内隐语音意识的发展 | 第40页 |
4.1.2 外显语音意识的发展 | 第40-41页 |
4.1.3 音节意识、韵母意识与声母意识的发展 | 第41-42页 |
4.2 语音切分指导对语音意识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1 语音切分指导对语音意识的提高 | 第42-43页 |
4.2.2 语音切分指导的敏感期 | 第43页 |
4.3 内隐、外显语音意识与阅读 | 第43-44页 |
4.4 语音切分指导后的提升与阅读 | 第44-46页 |
第5章 研究优点、不足与展望 | 第46-48页 |
5.1 本研究的优点 | 第46页 |
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6-4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 | 第56-64页 |
附录一 社会经济地位调查问卷(中国版) | 第56-57页 |
附录二 音节识别任务材料(内隐音节意识) | 第57-58页 |
附录三 韵母识别任务材料(内隐韵母意识) | 第58-59页 |
附录四 声母识别任务材料(内隐声母意识) | 第59-60页 |
附录五 音节删除任务材料(外显音节意识) | 第60-61页 |
附录六 声母删除任务材料(外显韵母意识) | 第61-62页 |
附录七 韵母删除任务材料(外显声母意识)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