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五年制高职生的职业同一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投入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8-9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9-21页
    1.1 职业同一性第9-13页
        1.1.1 职业同一性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第9页
        1.1.2 职业同一性的界定第9-10页
        1.1.3 职业同一性的相关理论第10-11页
        1.1.4 职业同一性的测量第11-12页
        1.1.5 职业同一性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1.6 职业同一性相关的干预研究第13页
    1.2 一般自我效能感第13-17页
        1.2.1 自我效能感的界定第13-14页
        1.2.2 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第14-15页
        1.2.3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第15页
        1.2.4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学业投入第17-20页
        1.3.1 学业投入的界定第17-18页
        1.3.2 学业投入的测量第18-19页
        1.3.3 学业投入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1.4 职业同一性、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投入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第2章 五年制高职生职业同一性、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投入的关系研究第21-39页
    2.1 研究目的第21页
    2.2 研究意义第21页
    2.3 研究假设第21-22页
    2.4 研究程序与方法第22页
    2.5 研究对象第22-23页
    2.6 研究工具第23页
        2.6.1 职业同一性量表第23页
        2.6.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第23页
        2.6.3 学业投入量表第23页
    2.7 五年制高职生职业同一性与学业投入的现状分析第23-33页
        2.7.1 五年制高职生职业同一性的特点第23-29页
        2.7.2 五年制高职生学业投入的特点第29-33页
    2.8 五年制高职生职业同一性、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投入的关系分析第33-35页
        2.8.1 五年制高职生职业同一性、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投入的相关分析第33-34页
        2.8.2 五年制高职生职业同一性、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投入的回归分析第34-35页
    2.9 五年制高职生的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同一性与学业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第35-39页
        2.9.1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达成与学业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第35-37页
        2.9.2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弥散与学业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第37-39页
第3章 职业同一性的干预研究第39-46页
    3.1 研究目的第39页
    3.2 研究假设第39页
    3.3 研究对象第39页
    3.4 研究工具第39页
    3.5 实验设计第39页
    3.6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第39-41页
    3.7 团体辅导的实施及效果分析第41-44页
    3.8 结果分析第44-46页
        3.8.1 干预前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差异比较第44页
        3.8.2 干预后实验组控制组的差异比较第44-45页
        3.8.3 实验组干预前后的差异比较第45页
        3.8.4 控制组干预前后的差异比较第45-46页
第4章 讨论第46-52页
    4.1 五年制高职生职业同一性的现状分析第46-48页
        4.1.1 职业同一性的总体状况分析第46页
        4.1.2 职业同一性的特点分析第46-48页
    4.2 五年制高职生学业投入的现状分析第48-49页
    4.3 五年制高职生职业同一性、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投入关系的分析第49-51页
        4.3.1 五年制高职生职业同一性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第49页
        4.3.2 五年制高职生职业同一性与学业投入的关系第49-50页
        4.3.3 五年制高职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投入的关系第50页
        4.3.4 五年制高职生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同一性对学业投入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第50-51页
    4.4 职业同一性干预研究的效果分析第51-52页
第5章 研究总结第52-54页
    5.1 研究结论第52页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2-54页
        5.2.1 研究不足第52-53页
        5.2.2 研究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9页
附录第59-63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应对方式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教师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下一篇:城乡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均衡问题研究--以岳阳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