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3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 语料来源 | 第13-22页 |
1.3.1 常用字类字表 | 第13-14页 |
1.3.2 第二语言类字表 | 第14-17页 |
1.3.3 应用类字表 | 第17页 |
1.3.4 基础规范类字表 | 第17-18页 |
1.3.5 字频统计类字表 | 第18-21页 |
1.3.6 基本字类字表 | 第21页 |
1.3.7 基础教育类字表 | 第21-22页 |
1.4 主要概念和统计工具 | 第22-24页 |
1.4.1 主要概念 | 第22-24页 |
1.4.2 统计工具 | 第24页 |
1.5 相关研究现状 | 第24-33页 |
1.5.1 国家部委制定发布的标准、大纲中的字表 | 第24-25页 |
1.5.2 对义务教育教材用字的研究 | 第25-26页 |
1.5.3 对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材用字的研究 | 第26-28页 |
1.5.4 课题组、专家组研制的基础教育教材字表 | 第28-30页 |
1.5.5 其他研究者研制的基础教育字表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现行教科书汉字系统分析 | 第33-77页 |
2.1 字量分析 | 第34-46页 |
2.1.1 总识字量 | 第34-41页 |
2.1.2 认识与掌握的关系 | 第41-42页 |
2.1.3 年级字量 | 第42-46页 |
2.1.4 小结 | 第46页 |
2.2 字种分析 | 第46-56页 |
2.2.1 字种介绍 | 第46-50页 |
2.2.2 同常用字类字表的比较 | 第50-51页 |
2.2.3 同第二语言类字表的比较 | 第51-53页 |
2.2.4 同应用类字表的比较 | 第53页 |
2.2.5 同基础规范类字表的比较 | 第53-54页 |
2.2.6 同基本字类、基础教育类字表的比较 | 第54-55页 |
2.2.7 小结 | 第55-56页 |
2.3 字级分析 | 第56-62页 |
2.3.1 在《汉语课程标准》中的字级分布情况 | 第56-59页 |
2.3.2 在民族汉考(MHK)大纲中的字级分布情况 | 第59-62页 |
2.4 字序分析 | 第62-69页 |
2.4.1 字序整理 | 第62-63页 |
2.4.2 同综合频序的比较 | 第63-66页 |
2.4.3 同基础教育用使用度表的比较 | 第66-67页 |
2.4.4 同小学语文教材生字位序表的比较 | 第67-68页 |
2.4.5 同朝鲜族小学生用字使用度表的比较 | 第68页 |
2.4.6 小结 | 第68-69页 |
2.5 《朝鲜族小学生用字表》的研制 | 第69-75页 |
2.5.1 使用度计算公式 | 第69-70页 |
2.5.2 语料库说明 | 第70-73页 |
2.5.3 使用度排序 | 第73-7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三章 新编教科书字量的设定 | 第77-112页 |
3.1 历史回顾 | 第77-88页 |
3.1.1 字量总目标 | 第77-81页 |
3.1.2 特点及原因分析 | 第81-87页 |
3.1.3 小结 | 第87-88页 |
3.2 总字量的设定 | 第88-94页 |
3.2.1 相关文献解读 | 第88-89页 |
3.2.2 调查资料分析 | 第89-90页 |
3.2.3 汉字覆盖率统计分析 | 第90-91页 |
3.2.4 学生识字能力情况 | 第91-93页 |
3.2.5 小结 | 第93-94页 |
3.3 学段字量的设定 | 第94-101页 |
3.3.1 学段认读字目标 | 第94-96页 |
3.3.2 学段会写字目标 | 第96-101页 |
3.4 分册字量的设定 | 第101-112页 |
3.4.1 分册认读字目标 | 第101-103页 |
3.4.2 分册会写字目标 | 第103页 |
3.4.3 分册目标的论证 | 第103-112页 |
第四章 新编教科书字种的提取 | 第112-136页 |
4.1 字种提取的原则和步骤 | 第112-114页 |
4.1.1 提取原则 | 第112页 |
4.1.2 提取步骤 | 第112-114页 |
4.2 字种提取的语料及方法 | 第114-116页 |
4.2.1 语料介绍 | 第114-116页 |
4.2.2 提取方法 | 第116页 |
4.3 统计整理 | 第116-124页 |
4.3.1 出现次数统计整理 | 第117-120页 |
4.3.2 字种提取 | 第120-124页 |
4.4 人工干预 | 第124-134页 |
4.4.1 可调整入字表的备用字 | 第124-130页 |
4.4.2 可调整出字表的备替换字 | 第130-131页 |
4.4.3 要求掌握和只要求认识的汉字的再分配 | 第131-134页 |
4.4.4 最终选定的字种 | 第134页 |
4.5 抽样检验 | 第134-136页 |
4.5.1 相关常用字表的检验 | 第134-135页 |
4.5.2 相关教材教辅的检验 | 第135-136页 |
第五章 新编教科书字级的确定和字序的编排 | 第136-151页 |
5.1 分级数量和原则 | 第136-137页 |
5.1.1 分级数量 | 第136页 |
5.1.2 分级原则 | 第136-137页 |
5.2 分级步骤和语料 | 第137-138页 |
5.2.1 分级步骤 | 第137页 |
5.2.2 分级语料 | 第137-138页 |
5.3 分级字种的提取与分段字序的编排 | 第138-151页 |
5.3.1 一学段汉字 | 第138-143页 |
5.3.2 二学段汉字 | 第143-148页 |
5.3.3 三学段汉字 | 第148-151页 |
结语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
附录 | 第159-239页 |
附录1:现行《汉语》教科书汉字课序表 | 第159-165页 |
附录2:五个字表的综合顺位(按平均顺位排序之前500字) | 第165-175页 |
附录3:五种字频统计成果的综合频序(前500字) | 第175-184页 |
附录4:朝鲜族小学生用字表(按使用度排序之前1000字) | 第184-201页 |
附录5:朝鲜族小学生用字表(按序差排序之前500字) | 第201-210页 |
附录6:各年级、地区会写字掌握率 | 第210-211页 |
附录7:各年级、地区认读字掌握率 | 第211-212页 |
附录8:初选的2000个要求掌握的字和500个只要求认识的字 | 第212-214页 |
附录9:新编《汉语》教科书编写方案之识字、写字方案 | 第214-216页 |
附录10:朝鲜族人名用字频序表(前500字) | 第216-225页 |
附录11:朝鲜族长篇文学作品用字频序表(前500字) | 第225-234页 |
附录12:选定的2000个要求掌握的字和500个只要求认识的字 | 第234-236页 |
附录13:三个学段分级汉字总表 | 第236-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