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德海“宗教篇”琵琶作品的音乐特征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的重点和目标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2页 |
1.3.1 期刊论文方面 | 第11页 |
1.3.2 学位论文方面 | 第11页 |
1.3.3 著作方面 | 第11-12页 |
1.3.4 音像资料方面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2-14页 |
第2章 琵琶艺术发展概况 | 第14-17页 |
2.1 琵琶艺术时期划分 | 第14-15页 |
2.1.1 隋唐时期 | 第14页 |
2.1.2 明清时期 | 第14页 |
2.1.3 近代时期 | 第14-15页 |
2.1.4 现代时期 | 第15页 |
2.2 刘德海的琵琶艺术 | 第15-16页 |
2.2.1 生平简介 | 第15页 |
2.2.2 创作时期划分 | 第15-1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3章 “宗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品分析 | 第17-26页 |
3.1 “宗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 | 第17-19页 |
3.1.1 《滴水观音》创作背景 | 第17-18页 |
3.1.2 《喜庆罗汉》创作背景 | 第18页 |
3.1.3 《晚霞情趣》创作背景 | 第18页 |
3.1.4 《白马驮经》创作背景 | 第18-19页 |
3.2 “宗教篇”作品分析 | 第19-25页 |
3.2.1 《滴水观音》作品分析 | 第19-20页 |
3.2.2 《喜庆罗汉》作品分析 | 第20-22页 |
3.2.3 《晚霞情趣》作品分析 | 第22-24页 |
3.2.4 《白马驮经》作品分析 | 第24-2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宗教篇”作品创作理念 | 第26-29页 |
4.1 “反弹思想” | 第26-27页 |
4.2 “中和思想” | 第27页 |
4.3 “宗教思想” | 第27-2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5章 “宗教篇”作品的演奏技巧 | 第29-38页 |
5.1 “宗教篇”作品的传统技法 | 第29-33页 |
5.1.1 《滴水观音》的传统技法 | 第29-30页 |
5.1.2 《喜庆罗汉》的传统技法 | 第30-31页 |
5.1.3 《晚霞情趣》的传统技法 | 第31-32页 |
5.1.4 《白马驮经》的传统技法 | 第32-33页 |
5.2 “宗教篇”作品的创新技法 | 第33-36页 |
5.2.1 《滴水观音》的创新技法 | 第33-34页 |
5.2.2 《喜庆罗汉》的创新技法 | 第34-35页 |
5.2.3 《晚霞情趣》的创新技法 | 第35-36页 |
5.2.4 《白马驮经》的创新技法 | 第3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6章 “宗教篇”作品中的佛曲元素特征 | 第38-41页 |
6.1 五台山佛教音乐简述 | 第38页 |
6.2 宗教篇与五台山佛教音乐元素共性分析 | 第38-4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件 | 第65-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