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国内外研究简述 | 第10-13页 |
(一)国外研究简述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简述 | 第11-13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一)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发生 | 第13-14页 |
(二)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影响 | 第14-15页 |
三、选题动机及意义 | 第15-19页 |
(一)选题动机 | 第15-16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6-19页 |
第一章 翻译学“文化转向”及其影响 | 第19-31页 |
一、翻译学“文化转向”简述 | 第19-23页 |
(一)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前期酝酿 | 第19-21页 |
(二)翻译学“文化转向”的发生 | 第21-23页 |
二、翻译学“文化转向”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第23-27页 |
(一)翻译学“文化转向”影响下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深度结合 | 第23-25页 |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25-27页 |
三、翻译学“文化转向”与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 第27-31页 |
(一)翻译学“文化转向”影响下归化/异化的重新阐释 | 第27-29页 |
(二)归化/异化进入中国后的概念范畴的界定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照下对《儿子与情人》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 | 第31-50页 |
一、陈译本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显现 | 第31-36页 |
(一)加写前言和脚注 | 第32-33页 |
(二)增补 | 第33-36页 |
二、两个中译本彰显女性身份的差异性 | 第36-40页 |
(一)女性与身份指称 | 第36-39页 |
(二)女性与语言 | 第39-40页 |
三、两性关系的分析 | 第40-45页 |
(一)莫瑞尔夫妇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二)保罗与莫瑞尔夫人、米莉安和克拉拉之间的关系 | 第42-45页 |
四、两个译本中女性形象和女性心理的刻画差异 | 第45-50页 |
(一)女性形象刻画的差异 | 第45-47页 |
(二)女性心理刻画的差异 | 第47-50页 |
第三章 《儿子与情人》两个中译本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 | 第50-68页 |
一、原著《儿子与情人》中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 第50-56页 |
(一)原著《儿子与情人》中的语言背景 | 第50-53页 |
(二)原著《儿子与情人》中的文化背景 | 第53-56页 |
二、两个中译本对语言的处理 | 第56-62页 |
(一)李译本语言上的“归化” | 第56-59页 |
(二)陈译本语言上“归化”与“异化”的结合 | 第59-62页 |
三、两个中译本对文化的处理 | 第62-68页 |
(一)语言背后的文化 | 第63-65页 |
(二)基督教文化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在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75-76页 |
后记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