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1.1 自我同一性综述研究 | 第12-15页 |
1.1.1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 第12页 |
1.1.2 自我同一性的类型和测量 | 第12-13页 |
1.1.3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 同伴关系的综述研究 | 第15-19页 |
1.2.1 同伴关系的概念 | 第15-16页 |
1.2.2 同伴关系的类型 | 第16页 |
1.2.3 同伴关系的测量 | 第16-17页 |
1.2.4 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1.3 自尊的综述研究 | 第19-20页 |
1.3.1 自尊的概念 | 第19页 |
1.3.2 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4 自我同一性、同伴关系与自尊的关系 | 第20-24页 |
1.4.1 同伴关系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 第20-21页 |
1.4.2 自我同一性与自尊的关系 | 第21-23页 |
1.4.3 同伴关系与自尊的关系 | 第23-24页 |
1.5 自我同一性干预研究 | 第24-26页 |
1.6 问题提出与创新 | 第26-28页 |
1.6.1 问题提出 | 第26-27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第2章 初中生同伴关系、自尊与自我同一性的特点及关系探索 | 第28-42页 |
2.1 研究目的及假设 | 第28页 |
2.2 研究程序及研究对象 | 第28页 |
2.3 研究工具 | 第28-29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29页 |
2.5 研究结果 | 第29-36页 |
2.5.1 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 | 第29-31页 |
2.5.2 初中生自尊关系的特点 | 第31-32页 |
2.5.3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 | 第32-34页 |
2.5.4 同伴关系、自尊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 | 第34-35页 |
2.5.5 自尊在同伴关系和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5-36页 |
2.6 讨论 | 第36-42页 |
2.6.1 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 | 第36-38页 |
2.6.2 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 | 第38页 |
2.6.3 初中生自尊的发展特点 | 第38-39页 |
2.6.4 同伴关系、自尊与自我同一性关系讨论 | 第39-42页 |
第3章 以自尊、同伴关系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 第42-54页 |
3.1 研究目的、意义及假设 | 第42-43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3.1.2 研究意义 | 第42-43页 |
3.1.3 研究假设 | 第43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3.2.1 研究被试 | 第43-44页 |
3.2.2 研究主试 | 第44页 |
3.2.3 研究工具 | 第44页 |
3.2.4 研究程序 | 第44页 |
3.3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 第44-47页 |
3.3.1 团体心理辅导原则 | 第44-45页 |
3.3.2 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 | 第45页 |
3.3.3 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方案 | 第45-47页 |
3.4 研究结果 | 第47-51页 |
3.4.1 干预组与对照组数据比较 | 第47-49页 |
3.4.1.1 干预组与对照组自我同一性调查研究 | 第47-49页 |
3.4.2 团体心理辅导的自我评估 | 第49-51页 |
3.4.2.1 开放式的主观自我评估表 | 第50-51页 |
3.4.2.2 封闭式的主观自我评估表 | 第51页 |
3.5 讨论 | 第51-54页 |
3.5.1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结果 | 第51-52页 |
3.5.1.1 团体心理辅导讨论 | 第51-52页 |
3.5.2 研究探讨 | 第52-54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4.1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4.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5页 |
附录 | 第65-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