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零 前言 | 第8-14页 |
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8-11页 |
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3.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2-13页 |
4.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资料的来源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反义词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的产生条件 | 第14-20页 |
·学术背景 | 第14-17页 |
·反义形容词的个案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反义动词的个案研究 | 第16-17页 |
·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解释 | 第18-19页 |
·标记理论的引进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反义动词的分类总结 | 第20-28页 |
·心理动词 | 第20-22页 |
·趋向动词和位移动词 | 第22-24页 |
·判断动词 | 第24-25页 |
·行为动词 | 第25-26页 |
·能愿动词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反义动词的对称现象 | 第28-41页 |
·同现性对称:构词法 | 第29-33页 |
·同现性对称:被字句和把字句 | 第33-37页 |
·同现性对称:肯定句和否定句 | 第37-41页 |
第四章 反义动词的不对称现象 | 第41-55页 |
·反义动词的构词缺损现象 | 第42-48页 |
·反义动词的句法缺损现象 | 第48-53页 |
·语法功能不对称 | 第49页 |
·动宾不能搭配 | 第49-51页 |
·动补不能搭配 | 第51页 |
·句式的不对称 | 第51-53页 |
·反义动词的句法缺损替换 | 第53-55页 |
·反义动词的句法缺损的否定替换 | 第53-55页 |
第五章 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客观基础及理论基础 | 第55-57页 |
·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客观基础 | 第55页 |
·民族心理解释 | 第55-56页 |
·不对称的理论基础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7-58页 |
注释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
在学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