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第一节 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 多元系统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 多元系统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二节 Moment in Peking 及其中译本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一、 对 Moment in Peking 作品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对 Moment in Peking 中译本的研究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多元系统理论 | 第16-22页 |
第一节 理论综述 | 第16-18页 |
一、 佐哈尔和他的多元系统理论 | 第16-18页 |
二、 图里和他的“翻译规范”论 | 第18页 |
第二节 理论具有的价值及存在的局限性 | 第18-19页 |
一、 理论具有的价值 | 第18-19页 |
二、 存在的局限性 | 第19页 |
第三节 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源语作者与源语文本的多元性特征 | 第22-28页 |
第一节 源语作者林语堂多元的文化身份 | 第22-24页 |
一、 关于林语堂 | 第22-23页 |
二、 林语堂——双语文化使者 | 第23-24页 |
三、 林语堂——多元的角色特征(译者/作者) | 第24页 |
第二节 文本 Moment in Peking 的多元性特征 | 第24-27页 |
一、 文本 Moment in Peking 中的多线索 | 第25-26页 |
二、 Moment in Peking——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翻译规范影响下 Moment in Peking 两译本采取的翻译策略 | 第28-39页 |
第一节 Moment in Peking 译者及译本 | 第28-30页 |
一、 张振玉和他的《京华烟云》 | 第28-29页 |
二、 郁飞和他的《瞬息京华》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翻译规范影响下 Moment in Peking 译本采取的翻译策略 | 第30-37页 |
一、 图里的翻译规范与策略选择 | 第30-31页 |
二、 翻译规范与 Moment in Peking 两译本的策略选择 | 第31-37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多元系统理论影响下 Moment in Peking 译本采取的翻译策略比析 | 第39-61页 |
第一节 语言文化——多元的语言差异 | 第39-45页 |
一、 词汇的多元性 | 第39-41页 |
二、 句法的多元性 | 第41-43页 |
三、 语态的多元性 | 第43-45页 |
第二节 物质文化 | 第45-51页 |
一、 饮食 | 第45-47页 |
二、 服饰 | 第47-49页 |
三、 建筑 | 第49-51页 |
第三节 精神文化 | 第51-60页 |
一、 婚丧文化 | 第51-55页 |
二、 节日庆典 | 第55-57页 |
三、 意识形态——Moment in Peking 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 第57-6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