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核心素养是当前研究热点 | 第10页 |
2.课后练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第10页 |
3.文言文是语文教学和高考的重难点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2.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2.统计分析法 | 第15-16页 |
二 高中文言文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框架 | 第16-22页 |
(一)框架建构依据 | 第16-17页 |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第16页 |
2.《教科书知识类型、性质与有效教学方式建构——以语文学科为例》 | 第16-17页 |
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 | 第17页 |
(二)高中文言文的核心知识框架 | 第17-20页 |
1.工具类知识 | 第18-20页 |
(1)语言材料类知识 | 第18-19页 |
(2)语言运用类知识 | 第19-20页 |
2.人文类知识 | 第20页 |
(1)思想类知识 | 第20页 |
(2)观点类知识 | 第20页 |
(三)高中文言文的关键能力框架 | 第20-22页 |
1.理解能力 | 第20页 |
2.分析综合能力 | 第20-21页 |
3.鉴赏评价能力 | 第21-22页 |
三 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分析 | 第22-39页 |
(一)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核心知识分析 | 第22-37页 |
1.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工具类知识分析 | 第22-34页 |
(1)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语言材料类知识分析 | 第22-30页 |
(2)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语言运用类知识分析 | 第30-34页 |
2.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人文类知识分析 | 第34-37页 |
(1)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思想类知识分析 | 第35-36页 |
(2)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观点类知识分析 | 第36-37页 |
(二)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关键能力分析 | 第37-39页 |
1.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理解能力分析 | 第37页 |
2.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 | 第37-38页 |
3.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鉴赏评价能力分析 | 第38-39页 |
四 高考文言文试题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分析 | 第39-46页 |
(一)高考文言文试题的核心知识分析 | 第40-44页 |
1.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工具类知识分析 | 第40-44页 |
(1)高考文言文试题的语言材料类知识分析 | 第40-42页 |
(2)高考文言文试题的语言运用类知识分析 | 第42-44页 |
2.高考文言文试题的人文类知识分析 | 第44页 |
(二)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关键能力分析 | 第44-46页 |
1.高考文言文试题的理解能力分析 | 第44页 |
2.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 | 第44-46页 |
五 高中文言文训练体例的思考与建议 | 第46-53页 |
(一)高中文言文训练体例的思考 | 第46-47页 |
1.高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思考 | 第46-47页 |
2.高考文言文试题的思考 | 第47页 |
(二)高中文言文训练体例的建议 | 第47-53页 |
1.建立高中文言文核心素养训练框架 | 第48-49页 |
2.按照框架进行高中文言文教学 | 第49-50页 |
3.统筹兼顾课后习题和高考试题的训练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一 | 第57-65页 |
附录二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