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3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0页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0页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2.1 创新理论综述 | 第12-13页 |
2.1.1 技术创新的概念 | 第12页 |
2.1.2 创新的基本类型 | 第12-13页 |
2.2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 第13-15页 |
2.2.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第13页 |
2.2.2 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态 | 第13-15页 |
2.3 区域创新网络综述 | 第15-17页 |
2.3.1 创新网络 | 第15-16页 |
2.3.2 区域创新网络 | 第16-17页 |
2.4 合作创新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5 技术转移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6 区域创新网络的仿真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合作创新 | 第22-29页 |
3.1 合作创新的动因 | 第22-23页 |
3.2 合作创新模式 | 第23-25页 |
3.3 合作创新中学习途径 | 第25-26页 |
3.4 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合作创新启示 | 第26-2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技术转移 | 第29-34页 |
4.1 技术转移中的创新策略选择 | 第29-30页 |
4.2 技术转移中大企业的作用 | 第30-31页 |
4.3 台湾新竹科学园IC 产业的崛起之路 | 第31-3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5 NETLOGO 环境下的创新网络仿真模型 | 第34-55页 |
5.1 上海IC 产业区域创新网络 | 第34-35页 |
5.2 区域创新网络的节点构成 | 第35-36页 |
5.3 区域创新网络的节点关系 | 第36页 |
5.4 NETLOGO 软件与SKIN 模型简介 | 第36-37页 |
5.5 仿真模型的构建 | 第37-44页 |
5.5.1 区域创新网络模型的基本元素 | 第37-39页 |
5.5.2 区域创新网络模型的主体及关系设置 | 第39-42页 |
5.5.3 区域创新网络模型的环境设置 | 第42-44页 |
5.6 仿真过程描述及仿真结果分析 | 第44-5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上海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网络分析 | 第55-61页 |
6.1 上海地区集成电路发展概况 | 第55-56页 |
6.2 创新网络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56-58页 |
6.2.1 合作创新的强度不高,缺少创新联盟 | 第56-57页 |
6.2.2 缺乏有效技术转移 | 第57页 |
6.2.3 依赖模仿创新,产品同质化严重 | 第57-58页 |
6.2.4 与大企业的学习交流不够充分 | 第58页 |
6.3 增强上海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 第58-60页 |
6.3.1 增强横向合作创新,促进创新联盟形成 | 第58-59页 |
6.3.2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技术转移 | 第59页 |
6.3.3 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 | 第59-60页 |
6.3.4 加强与大企业的合作 | 第6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61页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5页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