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小说改写现象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次 | 第9-13页 |
绪论 | 第13-28页 |
一、选题价值 | 第13-14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三、本研究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四、本研究构想与内容 | 第25-28页 |
第一章 政治理念的书写 | 第28-62页 |
第一节 小说与国族想像 | 第28-33页 |
一、晚清小说与国族叙事 | 第28-31页 |
二、晚清翻译小说概况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林译的国族关怀 | 第33-44页 |
一、林纾的政治情怀 | 第33-34页 |
二、英雄主义题材 | 第34-36页 |
三、国族重构理想 | 第36-40页 |
四、国民性批判 | 第40-44页 |
第三节 政治化解读 | 第44-60页 |
一、政治小说 | 第44-53页 |
二、爱情小说 | 第53-59页 |
三、侦探小说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二章 伦理道德的介入 | 第62-109页 |
第一节 儒家伦理规范的制约 | 第62-72页 |
一、忠、义 | 第62-65页 |
二、孝 | 第65-70页 |
三、中庸 | 第70-72页 |
第二节 女性观 | 第72-92页 |
一、理想女性 | 第73-84页 |
二、男性中心的两性关系 | 第84-89页 |
三、女权 | 第89-92页 |
第三节 情爱观 | 第92-107页 |
一、情爱与礼防 | 第92-97页 |
二、欲望的消解 | 第97-104页 |
三、名教的“罪人” | 第104-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三章 文化心理的投射 | 第109-128页 |
第一节 宗教精神的改写 | 第109-116页 |
一、天堂、死亡、永恒 | 第109-114页 |
二、罪感与报应 | 第114-116页 |
第二节 文化形象的转移 | 第116-123页 |
一、祸水 | 第116-120页 |
二、怨妇 | 第120-121页 |
三、文人 | 第121-123页 |
第三节 情感语域的转化 | 第123-127页 |
一、宏大的主题 | 第123-125页 |
二、超越的向度 | 第125-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四章 文学观念的调适 | 第128-156页 |
第一节 叙事模式 | 第128-144页 |
一、叙事传统 | 第128-129页 |
二、叙事视角 | 第129-132页 |
三、叙事时间 | 第132-134页 |
四、叙事结构 | 第134-143页 |
五、叙事顺序 | 第143-144页 |
第二节 修辞手法 | 第144-147页 |
一、比喻 | 第144-146页 |
二、夸张 | 第146-147页 |
第三节 体裁 | 第147-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154-156页 |
第五章 文化印迹的规约 | 第156-169页 |
第一节 套语 | 第156-160页 |
一、人物外貌 | 第156-157页 |
二、人物性格 | 第157-159页 |
三、景色描写 | 第159-160页 |
第二节 典故 | 第160-163页 |
一、圣经典故 | 第160-162页 |
二、文化典故 | 第162-163页 |
三、文学典故 | 第163页 |
第三节 习俗 | 第163-165页 |
第四节 名物与概念 | 第165-168页 |
一、名物 | 第165-166页 |
二、概念 | 第166-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第六章 语言传统的新变 | 第169-185页 |
第一节 语言风格 | 第169-176页 |
一、雅 | 第169-171页 |
二、俗 | 第171-176页 |
第二节 言语效果 | 第176-183页 |
一、生动形象 | 第177-180页 |
二、言语与情境 | 第180-181页 |
三、语言的情感色彩 | 第181-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183-185页 |
余论 | 第185-186页 |
主要征引参考文献 | 第186-195页 |
附录 林译小说一览表 | 第195-215页 |
作者简介 | 第215-216页 |
后记 | 第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