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7页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9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9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一、高等教育个人选择 | 第19-20页 |
二、信息、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 | 第20-2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 | 第22-2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二、内容安排 | 第24-26页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6-27页 |
一、研究创新 | 第26-27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27页 |
第六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7-47页 |
一、个体高等教育入学意愿与动机研究 | 第27-30页 |
二、影响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因素研究 | 第30-38页 |
三、高等教育个人选择模型研究 | 第38-40页 |
四、高等教育个人决策理论模型研究 | 第40-42页 |
五、高等教育个人选择的风险研究 | 第42-44页 |
六、研究述评 | 第44-47页 |
第二章 传统经济学视野下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分析 | 第47-62页 |
第一节 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教育模型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基于两种报酬流的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决策 | 第49-51页 |
第三节 对两种经典模型的分析及突破 | 第51-55页 |
一、“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假设的局限 | 第51-52页 |
二、信息经济学对“完全信息”假设的突破 | 第52-55页 |
第四节 基于信息不完全假设的教育研究 | 第55-59页 |
第五节 信息不完全假设下的高等教育个人选择分析 | 第59-61页 |
本章基本结论 | 第61-62页 |
第三章 高等教育个人选择模型重构 | 第62-86页 |
第一节 文献回顾及讨论:四种高等教育个人选择模型 | 第62-64页 |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个人选择的过程分析 | 第64-68页 |
一、消费购买决策的一般模型 | 第64-66页 |
二、高等教育个人选择的过程分析 | 第66-68页 |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个人选择多维模型的构建及其信息分解 | 第68-84页 |
一、“成本-收益”模型的构建 | 第69-72页 |
二、“地位获得”模型的构建 | 第72-75页 |
三、“文化-价值”模型的构建 | 第75-79页 |
四、“自我实现”模型的构建 | 第79-80页 |
五、基于多维模型的信息树模型 | 第80-84页 |
本章基本结论 | 第84-86页 |
第四章 基于信息树模型的实证研究设计 | 第86-101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86页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86-92页 |
一、一般研究假设的基本要求 | 第86-87页 |
二、本研究假设的特点 | 第87-88页 |
三、基本假设 | 第88-92页 |
第三节 基于信息树模型的调查方法设计 | 第92-98页 |
一、个体获取高等教育相关信息的渠道及其影响因素 | 第93页 |
二、个体对相关信息的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 第93-94页 |
三、个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 第94-98页 |
第四节 问卷及访谈设计 | 第98-99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98页 |
二、访谈设计 | 第98-99页 |
第五节 抽样设计 | 第99-101页 |
一、分类随机抽样确定高三学生、教师样本 | 第99-100页 |
二、分类随机抽样确定大一新生样本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调研工具的验证与确立 | 第101-115页 |
第一节 高三学生问卷的初步验证与改进 | 第101页 |
第二节 问卷的二次验证与改进 | 第101-104页 |
一、信效度检验 | 第102-103页 |
二、问卷二次改进 | 第103-104页 |
第三节 问卷的再次验证与改进 | 第104-107页 |
一、信效度检验 | 第105-106页 |
二、问卷再次改进与确立 | 第106-107页 |
第四节 大一学生问卷的验证与确立 | 第107-110页 |
一、信效度检验 | 第107-109页 |
二、问卷的确立 | 第109-110页 |
第五节 数据分析方法设计 | 第110-111页 |
一、“个体信息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数据分析 | 第110页 |
二、“个体信息获取渠道及其影响因素”数据分析 | 第110页 |
三、“个体信息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数据分析 | 第110-111页 |
第六节 变量的界定及测量 | 第111-115页 |
一、个体对相关信息的认知 | 第111-112页 |
二、个体的信息获取渠道 | 第112-114页 |
三、个体信息能力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调查发现与数据分析 | 第115-163页 |
第一节 调研进程及样本检验 | 第115-128页 |
一、调研进程 | 第115-117页 |
二、样本描述与检验 | 第117-128页 |
第二节 信息问题的现状呈现 | 第128-156页 |
一、个体对信息的认知及差异分析 | 第128-141页 |
二、个体对信息源的占有及差异分析 | 第141-149页 |
三、个体的信息能力及差异分析 | 第149-156页 |
本章基本结论 | 第156-163页 |
第七章 高等教育个人选择中信息不对称的凸显及原因分析 | 第163-224页 |
第一节 个人在信息源占有、信息认知和信息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 第163-197页 |
一、个人占有的信息源不充足 | 第163-165页 |
二、个人的信息认知存在偏差 | 第165-188页 |
三、个人拥有的信息能力有限 | 第188-197页 |
第二节 个体在信息源占有、信息认知和信息能力上有显著差异 | 第197-201页 |
一、家庭背景、所在中学对个体信息源占有有显著影响 | 第197-199页 |
二、个体特征、家庭背景、所在中学对个人信息认知有显著影响 | 第199-201页 |
三、个体学业水平、家庭背景、所在中学对个人信息能力有显著影响 | 第201页 |
第三节 研究结论 | 第201-202页 |
一、证实假设1:个人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第201-202页 |
二、证实假设2: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 第202页 |
第四节 高等教育个人选择中信息不对称的成因 | 第202-217页 |
一、部分高校的信息发布存在不完整、不客观 | 第203-204页 |
二、高校与中学信息交流不顺,中学之间有差异 | 第204-206页 |
三、媒体信息传播不规范,信息中介不健全 | 第206-208页 |
四、高中生个人发展目标缺失,信息意识弱 | 第208-210页 |
五、中学生涯发展指导类课程缺位,对学生引领不足 | 第210-213页 |
六、家长信息能力不强,无法对子女做有效指导 | 第213-214页 |
七、教师不具备专业指导能力,无法对学生做有效指导 | 第214-217页 |
本章基本结论 | 第217-224页 |
第八章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个体决策风险及规避 | 第224-251页 |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风险分析 | 第224-230页 |
一、高等教育的收益获得风险 | 第224-227页 |
二、高等教育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风险 | 第227-229页 |
三、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 第229-230页 |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个人选择中信息不对称的规避 | 第230-247页 |
一、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必要性 | 第230-235页 |
二、问题规避建议 | 第235-247页 |
本章基本结论 | 第247-251页 |
第九章 反思与展望 | 第251-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265页 |
附录 | 第265-304页 |
附录1.1 第一次预调查后修订问卷 | 第265-270页 |
附录1.2 第二次预调查后修订问卷 | 第270-274页 |
附录1.3 三次预调查后修正问卷 | 第274-279页 |
附录1.4 第四次预调查问卷 | 第279-284页 |
附录1.5 教师访谈提纲 | 第284-285页 |
附录1.6 学生访谈提纲 | 第285-286页 |
附录1.7 高三学生问卷频数统计结果 | 第286-304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304-305页 |
后记 | 第305-3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