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1 理论阐述 | 第13-27页 |
| ·类概念 | 第13-18页 |
| ·类概念的定义 | 第13-14页 |
| ·类概念的层级关系 | 第14页 |
| ·类概念形成的理论模型 | 第14-16页 |
| ·影响类概念形成的因素 | 第16-18页 |
| ·类比推理 | 第18-27页 |
| ·类比推理的含义 | 第18-19页 |
| ·类比推理的理论 | 第19-22页 |
| ·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 ·影响类比推理的因素 | 第24-27页 |
| 2 研究回顾 | 第27-3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7-30页 |
| ·研究逻辑和研究假设 | 第30-31页 |
| ·研究逻辑 | 第30-31页 |
| ·研究假设 | 第31页 |
| ·研究意义 | 第31-32页 |
| ·实验设计框架 | 第32-33页 |
| 3 实验一 比较和名称对类概念形成的作用 | 第33-41页 |
| ·实验目的 | 第33页 |
| ·实验设计 | 第33页 |
| ·被试的选取 | 第33页 |
| ·实验材料和工具 | 第33-34页 |
| ·实验程序 | 第34-37页 |
| ·记录结果与统计分析 | 第37-39页 |
| ·总体检验 | 第37-38页 |
| ·两个自变量效应的具体分析 | 第38-39页 |
| ·小论 | 第39-41页 |
| 4 实验二 仅纹理匹配的情况下名称对类概念形成的作用 | 第41-47页 |
| ·实验目的 | 第41页 |
| ·实验设计 | 第41页 |
| ·被试的选取 | 第41页 |
| ·实验材料和工具 | 第41页 |
| ·实验程序 | 第41-42页 |
| ·记录结果与统计分析 | 第42-44页 |
| ·总体检验 | 第43页 |
| ·只有纹理匹配处理下名称对学前儿童类概念形成的影响 | 第43页 |
| ·跨实验比较 | 第43-44页 |
| ·小论 | 第44-47页 |
| 5 实验三 缺少提示情况下名称对类概念形成的作用 | 第47-51页 |
| ·实验目的 | 第47页 |
| ·实验设计 | 第47页 |
| ·被试的选取 | 第47页 |
| ·实验材料和工具 | 第47页 |
| ·实验程序 | 第47-48页 |
| ·记录结果与统计分析 | 第48-50页 |
| ·总体检验 | 第48页 |
| ·无提示语条件下名称对学前儿童类概念形成的影响 | 第48-49页 |
| ·跨实验比较 | 第49-50页 |
| ·小论 | 第50-51页 |
| 6 综合讨论 | 第51-55页 |
| ·总论 | 第51-52页 |
| ·关于比较和名称对类概念形成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名称如何促进学前儿童分类陌生事物 | 第53-55页 |
| 7 研究总结 | 第55-57页 |
| ·研究不足 | 第55页 |
| ·研究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后记 | 第63-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