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军队人才流失的困境 | 第10-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军事人才流失的概念探讨 | 第12-14页 |
1.2.2 军事人才流失原因及治理的探讨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高素质青年军官流失问题的现实探讨 | 第19-35页 |
2.1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 第19-22页 |
2.1.1 高素质青年军官 | 第19页 |
2.1.2 军官流失 | 第19-20页 |
2.1.3 激励 | 第20-21页 |
2.1.4 研究范围界定——为何首先研究显性激励 | 第21-22页 |
2.2 军队的组织特性分析 | 第22-26页 |
2.2.1 军队是封闭自足的单位实体 | 第22-23页 |
2.2.2 军队是典型的垂直线性组织 | 第23-24页 |
2.2.3 军队是集中统一的政治组织 | 第24-25页 |
2.2.4 军队是产权主体虚位的非营利组织 | 第25-26页 |
2.3 高素质青年军官流失的“七年之痒”现象分析 | 第26-29页 |
2.3.1 军校时期问题初露端倪 | 第26-27页 |
2.3.2 任职早期矛盾潜伏积累 | 第27-28页 |
2.3.3 “七年之痒”军官流失问题显现 | 第28-29页 |
2.4 高素质青年军官流失的原因探讨 | 第29-35页 |
2.4.1 计划经济体制转轨后的连锁反应 | 第30-32页 |
2.4.2 军官作为青年一代发生观念转变 | 第32-33页 |
2.4.3 军队“大锅饭”现象后的平均主义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高素质青年军官流失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35-46页 |
3.1 军官服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35-36页 |
3.1.1 军官服役行为的不完全契约特性 | 第35-36页 |
3.1.2 高素质青年军官的流失由“逆向选择”引发 | 第36页 |
3.2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证明高素质军官流失的条件 | 第36-39页 |
3.2.1 军官群体演化博弈的模型假设 | 第37页 |
3.2.2 高、低素质军官竞争共存的三种情形 | 第37-38页 |
3.2.3 高、低素质军官的演化博弈过程分析 | 第38页 |
3.2.4 高、低素质军官的演化博弈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3 高、低素质军官的信息甄别机制 | 第39-41页 |
3.3.1 军官素质信号的发送和显示 | 第39-40页 |
3.3.2 军官素质信号的甄别机制 | 第40-41页 |
3.3.3 在信息甄别机制下不存在混同均衡 | 第41页 |
3.4 高、低素质军官的分离均衡 | 第41-46页 |
3.4.1 高、低素质军官分离均衡的理想状态 | 第41-42页 |
3.4.2 高、低素质军官实现分离均衡的条件 | 第42-44页 |
3.4.3 军官素质信息的不完全降低了整体福利 | 第44页 |
3.4.4 军官素质信号的显示机制对军官流失的影响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基于显性激励因素的军官职业行为模型 | 第46-55页 |
4.1 军官职业行为模型建立的准备 | 第46-47页 |
4.1.1 军官职业生涯的分期 | 第46页 |
4.1.2 相关变量的说明 | 第46-47页 |
4.2 军官服役各期的损益变量说明 | 第47-50页 |
4.2.1 军官服役各期的损益变量定义 | 第47-48页 |
4.2.2 军官在服役各期末是否谋求退役的损益权衡 | 第48-50页 |
4.3 军官晋升激励的分析 | 第50-52页 |
4.3.1 军官谋求晋升行为的经济分析 | 第50-51页 |
4.3.2 军官晋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2页 |
4.4 影响军官服役积极性的显性激励因素的分析 | 第52-54页 |
4.4.1 工作绩效最低标准线 | 第52页 |
4.4.2 等级工资制度 | 第52-53页 |
4.4.3 军官本人的晋升概率 | 第53页 |
4.4.4 军官晋升的竞争规模 | 第53页 |
4.4.5 同期同级别军官的晋升比例 | 第53-54页 |
4.4.6 外部随机因素冲击 | 第54页 |
4.5 军官以何种努力程度服役的决策 | 第54-55页 |
第五章 高、低素质军官分离均衡的信号显示机制初探 | 第55-60页 |
5.1 有效识别人员类别,设置服役奖金机制 | 第55-57页 |
5.2 着力军官任职初期,引入目标考核机制 | 第57-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0-64页 |
6.1 结论 | 第60-6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