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能力的概念 | 第12-13页 |
1.2.2 能力建设的概念及内容 | 第13-14页 |
1.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建设的需求分析 | 第20-29页 |
2.1 预备役部队任务需求 | 第20-21页 |
2.2 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任务职责 | 第21-24页 |
2.2.1 预备役部队中现役军官的地位作用 | 第21-22页 |
2.2.2 现役军官职责和使命 | 第22-24页 |
2.3 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 第24-29页 |
第三章 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9-38页 |
3.1 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 | 第29-30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0-38页 |
3.3.1 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 | 第30-31页 |
3.3.2 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1-33页 |
3.3.3 指标权重的设定方法 | 第33页 |
3.3.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3-36页 |
3.3.5 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量化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湖南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建设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8-51页 |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过程情况 | 第38-43页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8-40页 |
4.1.2 调查过程情况 | 第40-43页 |
4.2 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能力建设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4.3 执行战争军事任务能力建设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4.3.1 执行战争军事任务能力建设问题 | 第44-46页 |
4.3.2 军事能力不够过硬的原因 | 第46-47页 |
4.4 其他能力需求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7-51页 |
4.4.1 思想政治工作能力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7-48页 |
4.4.2 身心承受能力不够过硬及原因分析 | 第48-49页 |
4.4.3 灵活运用科学知识文化的能力不强及原因分析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对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建设的建议 | 第51-62页 |
5.1 提高预备役部队执行非战争军事任务能力的建议 | 第51-54页 |
5.1.1 积极强化“三种理念” | 第51-52页 |
5.1.2 加强以“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为导向的能力建设 | 第52-54页 |
5.2 提高参加作战的军事能力建议 | 第54-57页 |
5.2.1 完善现有的军地指挥体制提高现役军官军地协同能力 | 第54-55页 |
5.2.2 建立长效训练机制提高现役军官综合指挥能力 | 第55-56页 |
5.2.3 强化基础课目训练提高现役军官个人实战能力 | 第56-57页 |
5.3 提高军人其他必备能力的建议 | 第57-62页 |
5.3.1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能力 | 第57-58页 |
5.3.2 加强身心锻炼提高现役军官身心能力。 | 第58-60页 |
5.3.3 加强科学文化学习和实践提高现役军官学用能力 | 第60-62页 |
结束语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8-69页 |
附录A 湖南预备役部队现役军官能力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 第69-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