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科技人才聚集的相关研究 | 第20-4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人才 | 第20页 |
2.1.2 科技人才 | 第20-22页 |
2.1.3 科技人才聚集 | 第22页 |
2.1.4 科技人才聚集指数 | 第22-23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2.2.3 研究评述 | 第27页 |
2.3 科技人才聚集的相关理论 | 第27-33页 |
2.3.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7-29页 |
2.3.2 人才流动理论 | 第29-33页 |
2.4 我国科技人才聚集现状分析 | 第33-40页 |
2.4.1 科技活动人员聚集现状 | 第33-34页 |
2.4.2 试验与发展人员聚集现状 | 第34-35页 |
2.4.3 专业技术人员聚集现状 | 第35-37页 |
2.4.4 两院院士聚集现状 | 第37-38页 |
2.4.5 百人计划、千人计划和长江学者聚集情况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指数模型构建 | 第40-47页 |
3.1 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模型 | 第40-42页 |
3.1.1 人口聚集模型 | 第40-41页 |
3.1.2 产业聚集模型 | 第41-42页 |
3.2 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指数指标选取 | 第42-44页 |
3.2.1 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指数测度目标 | 第43页 |
3.2.2 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指数S-C-E结构 | 第43-44页 |
3.3 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指数模型构建 | 第44-45页 |
3.4 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测度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指数空间测度分析 | 第47-65页 |
4.1 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指数测算 | 第47-54页 |
4.1.1 数据选取 | 第47-48页 |
4.1.2 聚集指数测算 | 第48-51页 |
4.1.3 聚集指数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4.2 区域科技人才聚集聚类分析和结构分析 | 第54-60页 |
4.2.1 聚集聚类分析 | 第55-57页 |
4.2.2 聚集结构分析 | 第57-60页 |
4.3 区域科技人才聚集效应和效益分析 | 第60-65页 |
4.3.1 聚集效应分析 | 第60-61页 |
4.3.2 聚集效益分析 | 第61-65页 |
第五章 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 第65-79页 |
5.1 区域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66页 |
5.2 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回归分析 | 第66-70页 |
5.2.1 2008年数据回归分析 | 第67-69页 |
5.2.2 其他年份的回归分析 | 第69-70页 |
5.3 科技人才聚集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70-72页 |
5.4 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72-73页 |
5.5 科技人才聚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分析 | 第73-75页 |
5.6 科技人才聚集的思考和建议 | 第75-79页 |
5.6.1 科技人才聚集策略 | 第76-77页 |
5.6.2 我国科技人才区域调配的思考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79页 |
6.2 研究结论 | 第79-80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 相关研究数据 | 第87-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