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预习有效性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一)选题依据 | 第8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四)研究特色 | 第10-11页 |
| 一、初中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概述 | 第11-15页 |
| (一)初中语文预习有效性的内涵 | 第11-12页 |
| 1.预习的内涵 | 第11页 |
| 2.预习有效性的内涵 | 第11-12页 |
| 3.初中语文预习有效性的内涵 | 第12页 |
| (二)初中语文预习有效性指导的理论依据 | 第12-15页 |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2-13页 |
|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页 |
| 3.中学生心理发展理论 | 第13-15页 |
| 二、初中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意义 | 第15-18页 |
|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 第15页 |
|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第15-16页 |
|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 第16页 |
|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 第16-18页 |
| 三、初中语文预习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第18-22页 |
| (一)初中语文预习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 1.教师不布置预习任务 | 第18页 |
| 2.教师不精心设计预习 | 第18页 |
| 3.学生不深入进行预习 | 第18-19页 |
| 4.学生不内化预习内容 | 第19页 |
| (二)初中语文预习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19-22页 |
| 1.教师不重视预习,缺乏指导 | 第19-20页 |
| 2.学生不重视预习,方法不当 | 第20-21页 |
| 3.教材不纳入预习,目标模糊 | 第21-22页 |
| 四、初中语文预习有效性指导的策略 | 第22-37页 |
| (一)教师教学策略 | 第22-32页 |
| 1.对不同文体预习的指导 | 第22-29页 |
| 2.对不同学生的预习要求 | 第29-30页 |
| 3.预习与课堂有效的衔接 | 第30-31页 |
| 4.对预习的成果进行检测 | 第31-32页 |
| 5.有效的利用家长资源 | 第32页 |
| (二)学生学习策略 | 第32-35页 |
| 1.端正预习的态度 | 第33页 |
| 2.掌握预习的方法 | 第33-34页 |
| 3.养成预习的习惯 | 第34-35页 |
| 4.把握预习的进度 | 第35页 |
| (三)教材编写策略 | 第35-37页 |
| 1.预习需纳入初中教材体系 | 第35-36页 |
| 2.预习在教材中需明确内容 | 第36页 |
| 3.预习内容需具有可操作性 | 第36-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