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一) 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 第11-12页 |
(二)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2-13页 |
(三) 个人兴趣 | 第13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一) 研究问题 | 第13页 |
(二)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一) 校本课程实施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二) 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六、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第21-23页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页 |
(二) 研究的不足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校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教学的理论阐述 | 第23-33页 |
一、校本课程进行生成性教学的思想根源——生成性思维 | 第23-27页 |
(一) 教育教学发展史——思维方式的碰撞、超越 | 第23-26页 |
(二) 生成性思维的教学旨归 | 第26-27页 |
二、实现生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价值追求 | 第27-30页 |
(一) 校本课程缘起 | 第27-29页 |
(二) 校本课程的愿景 | 第29-30页 |
三、校本课程之关键词——个性化 | 第30-33页 |
(一) 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 第30-31页 |
(二) 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 第31页 |
(三) 个性化的课程内容 | 第31页 |
(四) 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校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教学的机制与方式 | 第33-45页 |
一、生成性教学 | 第33-37页 |
(一) 生成性教学的概念 | 第33-34页 |
(二) 生成性教学的内涵理解 | 第34-36页 |
(三) 校本课程生成性教学的特征 | 第36-37页 |
二、校本课程实施中实现教学生成的条件和体现 | 第37-39页 |
(一) 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学生成的条件 | 第37-38页 |
(二) 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学生成的体现 | 第38-39页 |
三、校本课程实现生成性教学的原则 | 第39-40页 |
(一) 教学设计灵活、开放、弹性 | 第39页 |
(二) 教学内容生活化 | 第39-40页 |
(三) 教学资源丰富化 | 第40页 |
四、校本课程实施中进行生成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40-45页 |
(一) 校本课程实施中进行生成性教学的必要性 | 第40-42页 |
(二) 校本课程实施中进行生成性教学的可能性 | 第42-45页 |
第四章 校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45-65页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45-47页 |
(一) 调查的设计 | 第45页 |
(二) 样本的选取和获得 | 第45-46页 |
(三)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二、校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47-62页 |
(一) 校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教学的空间 | 第47-50页 |
(二) 校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教学的条件 | 第50-53页 |
(三) 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学生成的体现 | 第53-55页 |
(四) 校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教学的教师素质 | 第55-60页 |
(五) 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学生成的效果及影响性因素 | 第60-62页 |
三、调查结论 | 第62-65页 |
(一) 校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教学的空间偏小 | 第62页 |
(二) 自主与放任之间的矛盾 | 第62-63页 |
(三) 课程时间与课程效果之间的矛盾 | 第63页 |
(四) 教师生成性教学意识与生成性教学能力之间的矛盾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校本课程实施中生成性教学的优化策略 | 第65-75页 |
一、外部支持 | 第65-67页 |
(一) 校本课程时间支持 | 第65页 |
(二) 学校对校本课程实施进行评价 | 第65-67页 |
二、创造实现教学生成的条件 | 第67-69页 |
(一) 弹性化、开放化的教学目标的设置 | 第67页 |
(二) 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真正参与 | 第67-68页 |
(三) 学生资源的开发——成为教学生成的关键 | 第68页 |
(四) 善于捕捉、利用意外资源 | 第68-69页 |
三、提升教师生成性教学素质 | 第69-75页 |
(一) 培养教师的教学生成信念 | 第69-70页 |
(二) 提高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 | 第70-71页 |
(三) 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 | 第71-72页 |
(四) 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 第72-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5页 |
附录一 | 第81-84页 |
附录二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