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生物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 第10页 |
1.1.2 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需求 | 第10-11页 |
1.1.3 改进生物教学的需求 | 第11-12页 |
1.1.4 教育信息化普及的需求 | 第12-13页 |
1.1.5 微时代背景下微课程发展的需求 | 第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加深对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信息化的理解 | 第13页 |
1.2.2 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 第13-14页 |
1.2.3 为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第18-28页 |
2.1 微课程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第18页 |
2.2 微课程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1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页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2.3 终身教育理论 | 第19页 |
2.3 与微课程相关的概念辨析 | 第19-22页 |
2.3.1 微课 | 第19页 |
2.3.2 微视频 | 第19-20页 |
2.3.3 微课、微视频与微课程的关系 | 第20页 |
2.3.4 微课程与慕课的区别和联系 | 第20-21页 |
2.3.5 微课程与微课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2.4. 微课程平台建设概况 | 第22-25页 |
2.4.1 国外微课程平台建设概况 | 第22-23页 |
2.4.2 国内微课程平台建设概况 | 第23-25页 |
2.5 微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 第25-28页 |
第3章 高中生物学微课程的应用现状调查 | 第28-34页 |
3.1 学生调查及分析 | 第28-31页 |
3.1.1 调查对象 | 第28页 |
3.1.2 调查问卷概况 | 第28-29页 |
3.1.3 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3.2 生物学教师访谈及分析 | 第31-34页 |
第4章 高中生物学微课程的设计原则与开发模式 | 第34-44页 |
4.1 高中生物学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 第34-36页 |
4.1.1 微型化原则 | 第34页 |
4.1.2 实用性原则 | 第34-35页 |
4.1.3 课程系统性原则 | 第35页 |
4.1.4 结构完整性原则 | 第35-36页 |
4.1.5 技术规范性原则 | 第36页 |
4.2 高中生物学微课程的开发流程设计 | 第36-42页 |
4.2.1 课前预习类 | 第37-39页 |
4.2.2 课后拓展类 | 第39-41页 |
4.2.3 习题指导类 | 第41-42页 |
4.3 高中生物学微课程的评价量表设计 | 第42-44页 |
第5章 高中生物学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案例 | 第44-62页 |
5.1 高中生物学“生命活动的调节”部分的重要性分析 | 第44-46页 |
5.1.1 在高考中所占比重 | 第44-45页 |
5.1.2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第45-46页 |
5.2 高中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微课程的框架体系 | 第46-47页 |
5.3 高中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微课程的案例设计与开发 | 第47-57页 |
5.3.1 “课前预习类”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 第47-51页 |
5.3.2 “课后拓展类”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 第51-55页 |
5.3.3 “习题指导类”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 第55-57页 |
5.4 高中生物学“生命活动的调节”微课程的应用效果调查与分析 | 第57-59页 |
5.4.1 调查情况说明 | 第57页 |
5.4.2 学生调查及分析 | 第57-58页 |
5.4.3 教师访谈及分析 | 第58-59页 |
5.5 高中生物学微课程应用的建议 | 第59-62页 |
5.5.1 微课程的应用应该“因地制宜” | 第59页 |
5.5.2 微课程的应用需要教师的引导 | 第59-60页 |
5.5.3 微课程的评价应及时有效 | 第60-62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2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 第62-63页 |
6.3 启示与建议 | 第63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