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回顾 | 第13-15页 |
1.2.2 国内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回顾 | 第15-17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研究创新或特色 | 第18-19页 |
第2章 内部控制缺陷及披露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内部控制缺陷 | 第19-21页 |
2.1.1 内部控制缺陷定义及分类 | 第19-20页 |
2.1.2 内部控制缺陷的识别 | 第20-21页 |
2.1.3 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 | 第21页 |
2.2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23页 |
2.3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统计分析 | 第24-37页 |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24页 |
3.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状况 | 第24-29页 |
3.2.1 总体披露情况 | 第24-26页 |
3.2.2 内控缺陷认定标准披露情况 | 第26-27页 |
3.2.3 内部控制缺陷具体类别披露 | 第27-29页 |
3.3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质量分析 | 第29-36页 |
3.3.1 被出具非标内控审计报告公司缺陷披露质量分析 | 第30-31页 |
3.3.2 违规或错报公司缺陷披露质量分析 | 第31-32页 |
3.3.3 频繁变更会计事务所公司缺陷披露质量分析 | 第32-35页 |
3.3.4 ST或*ST公司缺陷披露质量分析 | 第35-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7-42页 |
4.1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4.1.1 内控缺陷披露比例低,且详略程度不一 | 第37页 |
4.1.2 内控缺陷认定标准仍不统一,缺乏可比性 | 第37-38页 |
4.1.3 内控缺陷披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38-39页 |
4.1.4 内控报告披露格式杂乱,且披露方式多样化 | 第39页 |
4.2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问题成因分析 | 第39-41页 |
4.2.1 公司内部层面 | 第39-40页 |
4.2.2 公司外部层面 | 第40-41页 |
4.3 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解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问题的建议 | 第42-45页 |
5.1 公司内部层面 | 第42-43页 |
5.1.1 提高管理层内控缺陷披露意识 | 第42页 |
5.1.2 完善内控监督管理机构 | 第42-43页 |
5.1.3 加强内控建设及内控缺陷报告制度 | 第43页 |
5.2 公司外部层面 | 第43-44页 |
5.2.1 制定统一的内控评价规范 | 第43页 |
5.2.2 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和惩戒 | 第43-44页 |
5.2.3 刺激内控缺陷信息的有效需求 | 第44页 |
5.3 小结 | 第44-45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5-4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