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磨坊女》中沉思—舒伯特作曲技术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0-20页 |
第一节 作曲家舒伯特和其声乐套曲 | 第10-12页 |
一、作曲家舒伯特 | 第10-11页 |
二、舒伯特的声乐套曲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声乐套曲发展的脉络 | 第12-20页 |
一、古典主义时期 | 第13页 |
二、浪漫主义时期 | 第13-17页 |
三、近现代时期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的宏观结构框架 | 第20-22页 |
第一节 歌词的结构 | 第20页 |
第二节 套曲音乐的结构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内部组织逻辑 | 第22-61页 |
第一节 个体结构 | 第22-51页 |
一、第一部分 | 第22-36页 |
二、第二部分 | 第36-51页 |
第二节 和声特点 | 第51-54页 |
一、功能作用 | 第51-52页 |
二、色彩功能 | 第52-53页 |
三、主持续音的应用 | 第53-54页 |
第三节 织体形态 | 第54-57页 |
一、钢琴伴奏部分呈现出复调性 | 第54-55页 |
二、伴奏织体的烘托与渲染作用 | 第55-56页 |
三、钢琴伴奏的节奏型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作用 | 第56页 |
四、钢琴伴奏的呼应作用 | 第56-57页 |
第四节 调性布局 | 第57-60页 |
一、整体调性布局的分析 | 第58页 |
二、局部调性变化的分析 | 第58-60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