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分析 | 第16-26页 |
| 2.1 知识创新 | 第16-18页 |
| 2.1.1 知识创新的涵义和特征 | 第16页 |
| 2.1.2 知识创新的作用 | 第16-17页 |
| 2.1.3 企业知识管理 | 第17-18页 |
| 2.2 企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 | 第18-24页 |
| 2.2.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和内容 | 第18页 |
| 2.2.2 企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 第18-19页 |
| 2.2.3 企业人才培养的选择因素 | 第19-21页 |
| 2.2.4 企业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1-24页 |
| 2.3 企业创新培养策略 | 第24-26页 |
| 2.3.1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 第24-25页 |
| 2.3.2 创新培养 | 第25页 |
| 2.3.3 企业创新培养策略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培养现状 | 第26-35页 |
| 3.1 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简介 | 第26-27页 |
| 3.1.1 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点规模 | 第26页 |
| 3.1.2 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营产品 | 第26页 |
| 3.1.3 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些年业绩 | 第26-27页 |
| 3.2 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 第27-30页 |
| 3.2.1 人员规模 | 第27-28页 |
| 3.2.2 人才规模 | 第28-30页 |
| 3.2.3 公司整体人员架构异动现状 | 第30页 |
| 3.3 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 第30-33页 |
| 3.3.1 建设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 第31页 |
| 3.3.2 人才培养的优化配置 | 第31-32页 |
| 3.3.3 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 | 第32页 |
| 3.3.4 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 第32页 |
| 3.3.5 人才标准的衡量 | 第32-33页 |
| 3.4 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培养的成效 | 第33-35页 |
| 3.4.1 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 第33页 |
| 3.4.2 坚实的人才储备力量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 第35-41页 |
| 4.1 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培养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 4.1.1 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 第35-36页 |
| 4.1.2 培养机制不完善,激励与竞争机制不配套 | 第36-37页 |
| 4.1.3 培养的瓶颈 | 第37页 |
| 4.2 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培养管理的阻碍因素分析 | 第37-41页 |
| 4.2.1 目前企业宏观因素分析 | 第37-39页 |
| 4.2.2 企业自身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 4.2.3 人才培养团队内部结构因素分析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基于知识创新的荣科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的要求及机制 | 第41-48页 |
| 5.1 知识创新时代对荣科公司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第41-42页 |
| 5.1.1 重视创新人才自身发展 | 第41页 |
| 5.1.2 增强公司的学习能力 | 第41页 |
| 5.1.3 新的企业文化及激励体系 | 第41-42页 |
| 5.2 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构建的思想及原则 | 第42-44页 |
| 5.2.1 指导思想 | 第42页 |
| 5.2.2 遵循原则 | 第42-44页 |
| 5.3 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的构建及运行机制 | 第44-48页 |
| 5.3.1 人才培养策略的构建 | 第44-46页 |
| 5.3.2 人才培养策略的运行 | 第46-48页 |
| 第六章 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 第48-53页 |
| 6.1 从制度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 第48-49页 |
| 6.1.1 规范性制度 | 第48页 |
| 6.1.2 长效性制度 | 第48页 |
| 6.1.3 创新性制度 | 第48-49页 |
| 6.2 从文化氛围上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 第49-50页 |
| 6.2.1 加大知识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与智能化的管理 | 第49页 |
| 6.2.2 加大企业人文环境建设 | 第49-50页 |
| 6.3 从人才配置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 第50-51页 |
| 6.3.1 强化人才保障 | 第50-51页 |
| 6.3.2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创新人才培养 | 第51页 |
| 6.4 从企业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方面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 第51-53页 |
| 6.4.1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绩效管理 | 第51-52页 |
| 6.4.2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激励机制 | 第52-53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 附件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