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1.1.1 国家层面 | 第10页 |
| 1.1.2 研究层面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1.3 研究的依据 | 第11-13页 |
| 1.3.1 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 1.3.1.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 第11-12页 |
| 1.3.1.2 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2页 |
| 1.3.2 实践依据 | 第12-13页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4.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14-15页 |
| 1.4.3.1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 第14-15页 |
| 1.5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 第16-41页 |
| 2.1 相关概念的涵义 | 第16-17页 |
| 2.1.1 工学结合的涵义 | 第16页 |
| 2.1.2 产学研合作的涵义 | 第16-17页 |
| 2.1.3 校企合作 | 第17页 |
| 2.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 第17-18页 |
| 2.2.1 互惠互利原则 | 第17页 |
| 2.2.2 开放性原则 | 第17页 |
| 2.2.3 双向性原则 | 第17-18页 |
| 2.3 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背景 | 第18-20页 |
| 2.4 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内容 | 第20-37页 |
| 2.4.1 一体化的“2+1”模式的涵义 | 第20页 |
| 2.4.2“2+1”模式的过程控制 | 第20-23页 |
| 2.4.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要求 | 第23-28页 |
| 2.4.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时间安排 | 第28-31页 |
| 2.4.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实施 | 第31-33页 |
| 2.4.6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实习环境 | 第33-37页 |
| 2.5 铜川工业技师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典型案例 | 第37-41页 |
| 第三章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 3.1 政府层面 | 第41页 |
| 3.2 企业因素 | 第41-42页 |
| 3.3 学校因素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完善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 第44-51页 |
| 4.1 完善工学结合培养制度 | 第44-45页 |
| 4.1.1 降低工学结合动因异化趋势 | 第44页 |
| 4.1.2 正确认识工学结合主体 | 第44页 |
| 4.1.3 工学结合形式的多元化 | 第44页 |
| 4.1.4 合理分配工学结合中的学习方式 | 第44-45页 |
| 4.1.5 保证工学结合的培养效果和实训安全 | 第45页 |
| 4.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 第45-51页 |
| 4.2.1 加强政府对培养制度的主观能动性 | 第45-47页 |
| 4.2.2 要使行业企业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主体 | 第47-49页 |
| 4.2.3 要使学校的培养要求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 第49-51页 |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