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宴席曲的艺术特征及保护之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二、学界既有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三、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五、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回族宴席曲的发展历程及社会功能 | 第16-24页 |
| 一、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 二、社会功能 | 第17-19页 |
| 三、采风实录 | 第19-24页 |
| 第二章 回族宴席典型作品阐释 | 第24-45页 |
| 一、调性特点 | 第24-32页 |
| (一) 转调手法 | 第26-28页 |
| (二) 调性的游移 | 第28-32页 |
| 二、旋律发展手法 | 第32-35页 |
| (一) 特色化的跳进音程 | 第32-33页 |
| (二) 典型的“展衍”手法 | 第33-35页 |
| 三、回族宴席曲与各地民歌、戏曲之关系 | 第35-45页 |
| (一) 与西北“花儿”的关系 | 第35-38页 |
| (二) 与东部地区民歌及戏曲的关系 | 第38-45页 |
| 第三章 回族宴席曲的传承现状及保护 | 第45-49页 |
| 一、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 (一) 宴席曲不再作为仪式性音乐而传唱 | 第45-46页 |
| (二)“传承人”老龄化严重 | 第46页 |
| (三)“传承”工作严重依赖文化部门 | 第46页 |
| 二、保护回族宴席曲的建议 | 第46-49页 |
| (一) 高校“传习”不可或缺 | 第46-47页 |
| (二) 申请科研项目筹集保护经费 | 第47页 |
| (三) 发展文化旅游振兴宴席曲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