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经典作品学者解读的理论观照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经典作品学者解读的理论界定 | 第11-13页 |
一、源于中学语文教材"定篇"的概念释义 | 第11-12页 |
二、借鉴文本解读理论的概念释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从理论上看经典作品学者解读的研究价值 | 第13-15页 |
一、从文学角度看其价值 | 第13-14页 |
二、从教育学课程论角度看其价值 | 第14-15页 |
第三节 从理论上思考经典作品学者解读的深刻内涵 | 第15-18页 |
一、从文学和文学教育理论方面来看其内涵 | 第15-16页 |
二、从语言和语言教育理论方面来看其内涵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学者对鲁迅作品的宏观解读举隅 | 第18-24页 |
第一节 解读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 第18-21页 |
一、跳跃性的"断裂" | 第18-20页 |
二、逆反式的评判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解读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 第21-24页 |
一、国民性弱点 | 第21-22页 |
二、"立人"思想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学者对鲁迅作品的微观细读举隅 | 第24-30页 |
第一节 解读鲁迅作品人物的鲜活个性 | 第24-27页 |
一、祥林嫂 | 第24-26页 |
二、阿长 | 第26-27页 |
第二节 解读鲁迅作品语言的生活情趣 | 第27-30页 |
一、童趣 | 第27-28页 |
二、幽默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学者对鲁迅作品的动态研究 | 第30-37页 |
第一节 学者对鲁迅作品艺术特色的动态解读 | 第30-33页 |
一、最初三十年——20至40年代:关注新颖独到之处 | 第30-31页 |
二、发展三十年——50至70年代:关注作品政治意义 | 第31-32页 |
三、最近三十年——80年代至今:百花齐放拓展解读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学者对《阿Q正传》的动态解读 | 第33-37页 |
一、最初三十年——20至40年代:关注《阿Q正传》的新颖独到之处 | 第33-34页 |
二、发展三十年——50到70年代:注重《阿Q正传》的政治意义 | 第34-35页 |
三、最近三十年——80年代至今:深化《阿Q正传》的多元解读 | 第35-37页 |
第五章 鲁迅作品两种解读视域的对话 | 第37-49页 |
第一节 鲁迅作品学者解读的鲜明特征 | 第37-39页 |
一、丰富深厚的宏观解读底蕴 | 第37页 |
二、入木三分的微观解读功夫 | 第37-38页 |
三、流动变化的时代信息先锋 | 第38页 |
四、百花齐放的学术争鸣典范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育现状简析 | 第39-42页 |
一、从语文教材的解读因素看 | 第39-40页 |
二、从语文教参的解读资料看 | 第40-41页 |
三、从中学教师的解读实际看 | 第41页 |
四、从中学生的解读状况看 | 第41-42页 |
第三节 鲁迅作品两种解读视域对话的深远意义 | 第42-44页 |
一、引发中学语文教学的改进 | 第42-43页 |
二、促动大学文学教育的发展 | 第43页 |
三、挖掘鲁迅作品的丰富内涵 | 第43-44页 |
四、提升民族文化素养,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 第44页 |
第四节 鲁迅作品两种解读视域对话的阻碍因素 | 第44-46页 |
一、功利化语文教育观念的影响 | 第44-45页 |
二、文化快餐的诱惑 | 第45页 |
三、文学研究传统的局限 | 第45-46页 |
第五节 鲁迅作品两种解读视域对话前景展望 | 第46-49页 |
一、中学语文教材精当引入学者解读元素 | 第46页 |
二、中学语文教参适量录用学者解读声音 | 第46-47页 |
三、中学语文教材解读得到学者积极关注 | 第47页 |
四、中学教师以校为本自主借鉴学者解读 | 第47-48页 |
五、中学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品析学者解读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