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W高职院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目录第7-10页
第一章 概述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相关理论第11-16页
        1.2.1 高职教育的相关概念第11-12页
        1.2.2 绩效考核的相关概念第12-14页
        1.2.3 绩效考核的方法第14-16页
        1.2.4 绩效考核的内容第16页
    1.3 国内外高校绩效考核文献综述第16-20页
        1.3.1 国外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动态第16-18页
        1.3.2 国内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动态第18-20页
    1.4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二章 W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第22-27页
    2.1 W高职院校概况第22页
    2.2 W高职院校的现行考核方法第22-25页
        2.2.1 W高职院校的教师现行定量考核办法第23-25页
        2.2.2 W高职院校的教师现行定性考核办法第25页
    2.3 W高职院校现有教师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W高职院校现行考核内容的问题第27-32页
    3.1 W高职院校现行考核案例分析第27-28页
    3.2 W高职院校教师考核的问题第28-31页
        3.2.1 指标设置体系科学性不足第28-29页
        3.2.2 指标划分明确性不足第29页
        3.2.3 学院组织绩效目标的认识性不足第29-30页
        3.2.4 教师绩效考核的合理性不足第30页
        3.2.5 考核结果应用性不足第30-31页
    3.3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W高职院校教师考核内容的优化第32-58页
    4.1 W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优化思路第32-33页
        4.1.1 设置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第32页
        4.1.2 绩效考核目的明确第32页
        4.1.3 绩效考核过程合理第32-33页
        4.1.4 考核结果很好地反馈和运用第33页
    4.2 W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优化原则第33-34页
    4.3 W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优化方法第34-39页
        4.3.1 层次分析法第34-35页
        4.3.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步骤第35-38页
        4.3.3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应用第38-39页
        4.3.4 层次分析法的注意事项第39页
    4.4 W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优化内容第39-45页
        4.4.1 高职院校教师岗位分析及特点第39-40页
        4.4.2 W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维度的确定第40-43页
        4.4.3 W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标准的制定第43-45页
    4.5 运用AHP确定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第45-54页
        4.5.1 构建层次模型第46-47页
        4.5.2 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第47页
        4.5.3 计算各个考核指标权重第47-49页
        4.5.4 一致性检验第49-51页
        4.5.5 教师考核评分表第51-54页
    4.6 W高职院校优化后的绩效考核应用第54-57页
        4.6.1 W高职院校五名教师的绩效考核实践第54-56页
        4.6.2 W高职院校五名教师的绩效考核结果分析及反馈第56-57页
    4.7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W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实施及其保障体系第58-64页
    5.1 W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实施保障第58-62页
        5.1.1 组织机构保障第58-59页
        5.1.2 制度保障第59-61页
        5.1.3 资金保障第61-62页
    5.2 教师绩效考核内容实施建议第62-63页
        5.2.1 思想上要重视第62页
        5.2.2 培训上要到位第62页
        5.2.3 制度上要完善第62页
        5.2.4 信息上要透明第62-63页
    5.3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6.1 结论第64页
    6.2 论文创新之处第64-65页
        6.2.1 本文的特色第64页
        6.2.2 本文的研究创新性第64-65页
    6.3 不足与对策第65页
        6.3.1 本文的不足第65页
        6.3.2 提出对策第65页
    6.4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附录1第69-71页
附录2第71-73页
致谢第73-74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第74-75页
导师评阅表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热电厂安全管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新疆昌吉市电视台品牌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