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2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6-9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6-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第一节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相关概念 | 第12-15页 |
一、审计信息化 | 第12-13页 |
二、审计项目 | 第13页 |
三、审计质量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一、项目管理理论 | 第16页 |
二、质量管理理论 | 第16-17页 |
三、程序控制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信息化背景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现状与问题 | 第18-28页 |
第一节 我国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信息化平台逐步推进 | 第18-19页 |
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式不断创新 | 第19页 |
第二节 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基本特征 | 第19-21页 |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项目基本特征 | 第19-20页 |
二、信息化背景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第三节 信息化背景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6页 |
一、审计质量的控制体系不够健全 | 第21-22页 |
二、审计项目管理的方法不够有效 | 第22页 |
三、审计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 | 第22-23页 |
四、审计过程控制不够全面 | 第23-26页 |
第四节 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一、信息化审计的操作过程规范性不高 | 第26-27页 |
二、审计方法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的要求 | 第27页 |
三、审计人才培养观念未能及时转变 | 第27页 |
四、审计项目质量全过程控制意识淡薄 | 第27-28页 |
第四章 QP区黑臭河道绩效审计调查项目的案例分析 | 第28-36页 |
第一节 项目实施背景 | 第28页 |
第二节 项目的信息化情况 | 第28-29页 |
第三节 项目质量控制情况介绍 | 第29-34页 |
一、审计计划准备阶段控制情况 | 第29-31页 |
二、实施阶段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情况 | 第31-33页 |
三、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控制情况 | 第33-34页 |
第四节 项目取得的成效 | 第34-35页 |
第五节 项目质量控制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 第35-36页 |
一、信息系统审计的操作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 | 第35页 |
二、信息化背景下审计方法创新能力不够 | 第35-36页 |
三、审计组人员专业结构未能达到项目需求 | 第36页 |
四、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意识缺乏 | 第36页 |
第五章 信息化背景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策 | 第36-40页 |
第一节 以审计过程为主线,规范健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 | 第36-37页 |
一、充分做好审前调查工作 | 第37页 |
二、推进计算机审计作业流程的标准化 | 第37页 |
三、促进审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 第37页 |
第二节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 | 第37-38页 |
一、加强计算机审计控制审计风险 | 第37-38页 |
二、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过程控制系统 | 第38页 |
第三节 以观念转变为前提,改善审计人才队伍知识结构 | 第38-39页 |
一、转变审计人才教育培养观念 | 第38页 |
二、多渠道引进相关学科审计人才 | 第38-39页 |
三、统筹制定审计人才培养规划 | 第39页 |
第四节 以审理复核为关口,强化审计项目质量全过程控制 | 第39-40页 |
一、控制关口前置 | 第39-40页 |
二、控制关口后置 | 第4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40-42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40-41页 |
一、论文的创新点 | 第40页 |
二、结论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论文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