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户籍管理论文

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实有人口管理研究--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1-15页
        一、研究的背景第11-14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19页
        一、国内相关研究第15-18页
        二、国外相关研究第18-19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9-21页
        一、研究内容与思路第19-20页
        二、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二章 “实有人口管理”理论研究第21-28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3页
        一、实有人口第21-22页
        二、实有人口管理第22-23页
    第二节 “实有人口管理”理论基础第23-25页
        一、系统管理理论第23-24页
        二、权变理论第24页
        三、整体性政府理论第24-25页
        四、网络治理理论第25页
    第三节 人口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第25-28页
        一、掌握人口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第26页
        二、做好人口管理,为社会良性运行奠定基础第26-28页
第三章 “实有人口管理”的沿革第28-35页
    第一节 户籍人口管理的发展历程第28-29页
        一、户籍制度的形成第28页
        二、户籍人口管理的影响第28-29页
    第二节 户籍制度的改革渐成新常态第29-33页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第29-31页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轨迹第31-33页
    第三节 户籍制度改革催生“实有人口管理”第33-35页
第四章 上海市普陀区推进实有人口管理现状研究第35-49页
    第一节 普陀区实有人口现状第35-39页
        一、人口构成多样,来源地相对集中第35-36页
        二、户籍人口呈现老龄化,来沪人员以青壮年为主第36-37页
        三、学历水平参差不齐第37-38页
        四、人口流动频繁第38-39页
    第二节 普陀区实有人口管理现状第39-42页
        一、管理主体第39页
        二、管理机制第39-40页
        三、管理制度第40页
        四、管理手段第40-42页
    第三节 当前普陀区实有人口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2-45页
        一、来沪人员居住证办证率低第43页
        二、“二无一故意人员”管理难度大第43-44页
        三、基层力量薄弱,管理方法陈旧第44页
        四、群众知晓度和参与度不高第44-45页
        五、公安部门“孤军奋战”现象突出第45页
    第四节 普陀区实有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5-49页
        一、管理理念尚有偏差第45-46页
        二、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第46-47页
        三、基础组织建设不完善第47页
        四、基层保障和激励机制未落实第47-48页
        五、部门间协作未真正实现第48-49页
第五章 境外人口管理借鉴第49-56页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管理第49-51页
        一、美国“社会保障号”第49-50页
        二、法国“严格与随意并存”第50-51页
    第二节 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户籍人口管理第51-52页
        一、日本“户口随人走”第51页
        二、我国台湾地区“变动申报”第51-52页
    第三节 比较与启示第52-56页
        一、人口数据共享第52-53页
        二、人性化管理第53-54页
        三、权利与义务对等第54-55页
        四、法律制度完备第55-56页
第六章 完善实有人口管理的建议第56-63页
    一、端正管理观念,培养服务意识第56-57页
    二、健全制度法规,将实有人口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第57页
    三、改良基层组织架构,尝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第57-58页
    四、加强社区宣传,提高群众参与意识第58-59页
    五、运用“三大手段”,加强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第59-63页
第七章 结语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附录第67-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网络治理视角的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政策研究
下一篇:信息化背景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