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总量配额交易模式下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3-18页
        1.2.1 国外文献综述第13-15页
        1.2.2 国内文献综述第15-17页
        1.2.3 文献述评第17-18页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第18-20页
        1.3.1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 创新点及研究不足第20-21页
        1.4.1 本文创新点第20页
        1.4.2 研究不足第20-21页
2 碳排放权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第21-29页
    2.1 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的概念第21-22页
        2.1.1 碳排放权的概念第21页
        2.1.2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第21-22页
    2.2 碳排放权的履约模式及基本机制第22-25页
        2.2.1 碳排放权的三种履约模式第22页
        2.2.2 基于配额的总量与交易机制第22-23页
        2.2.3 基于项目的基准与信用机制第23-25页
    2.3 碳排放权的基本理论第25-27页
        2.3.1 外部性理论第25页
        2.3.2 科斯定理第25-26页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26-27页
    2.4 基于配额下的碳排放权引发的会计问题第27-29页
        2.4.1 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第27-28页
        2.4.2 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第28页
        2.4.3 碳排放权的会计信息披露第28-29页
3 国内外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比较及分歧第29-43页
    3.1 我国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规定第29-32页
        3.1.1 科目设置第30页
        3.1.2 账务处理第30-32页
        3.1.3 财务报表列示第32页
    3.2 国外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规定第32-35页
        3.2.1 美国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规定第32-33页
        3.2.2 欧盟国家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规定第33-34页
        3.2.3 日本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规定第34-35页
    3.3 国内外关于碳排放权会计处理的比较第35-36页
        3.3.1 关于碳排放权会计确认和计量比较第35页
        3.3.2 关于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比较第35-36页
    3.4 国内外关于碳排放权会计的分歧第36-40页
        3.4.1 关于无偿分配的配额是否确认为资产的分歧第36-37页
        3.4.2 关于碳排放权确认资产类型的分歧第37-38页
        3.4.3 关于碳排放权的计量属性分歧第38-39页
        3.4.4 关于相关义务的确认时点分歧第39-40页
    3.5 碳排放权会计处理存在分歧的原因第40-43页
4 完善我国基于配额的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建议第43-57页
    4.1 碳排放权会计核算建议原则-相关性原则第43页
    4.2 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第43-46页
        4.2.1 政府无偿分配的碳排放权应当确认为资产第43-44页
        4.2.2 基于持有意图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不同资产第44-46页
    4.3 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第46-47页
        4.3.1 为生产经营持有配额的会计计量第46-47页
        4.3.2 为交易持有配额的会计计量第47页
    4.4 相关义务的确认时点与后续计量第47-48页
        4.4.1 按照实际排放量的期末价值确认排放义务第47-48页
        4.4.2 相关义务的计量模式选择第48页
    4.5 拟设碳排放权会计的账务处理第48-50页
    4.6 碳排放权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与建议第50-57页
        4.6.1 碳排放权会计信息披露原则第50-51页
        4.6.2 碳排放权的会计信息披露建议第51-57页
5 研究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后记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鸵鸟防御素的鉴定、组织分布及抗菌活性研究
下一篇: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建设的探索研究--以太仓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