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大米加工概述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大米加工现状 | 第13页 |
1.3 国内外大米等级判定 | 第13-15页 |
1.4 大米碾磨程度与加工精度的关系 | 第15-16页 |
1.5 大米碾磨测定方法 | 第16-17页 |
1.5.1 碾减率表示法 | 第16页 |
1.5.2 直接比较法 | 第16页 |
1.5.3 染色法 | 第16页 |
1.5.4 无损检验技术 | 第16-17页 |
1.5.5 其他方法 | 第17页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籼米碾磨程度与理化品质相关性研究 | 第19-39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19-20页 |
2.2.1 材料 | 第19-20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2.2.3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2.3.1 不同碾磨程度的大米样品制备 | 第20页 |
2.3.2 染色法测定三种不同碾磨程度的籼米 | 第20-21页 |
2.3.3 外观品质测定 | 第21页 |
2.3.4 RVA糊化黏度特性测定 | 第21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21-37页 |
2.5.1 不同碾磨程度的三种籼米碾减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21-22页 |
2.5.2 不同碾磨程度的三种籼米染色法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22-29页 |
2.5.3 不同碾磨程度的三种籼米白度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2.5.4 不同碾磨程度的三种籼米RVA糊化特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33-34页 |
2.5.5 不同碾磨程度的三种籼米RVA糊化特性参数变化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2.5.6 籼米的碾磨程度与理化品质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籼米碾磨程度与营养品质相关性研究 | 第39-52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39-41页 |
3.2.1 材料 | 第39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39-40页 |
3.2.3 实验试剂 | 第40-4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3.3.1 不同碾磨程度的大米样品制备 | 第41页 |
3.3.2 基本成分测定 | 第41-42页 |
3.3.3 谷维素含量测定 | 第42页 |
3.3.4 维生素的测定 | 第42页 |
3.3.5 矿物质的测定 | 第42-43页 |
3.3.6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3.4.1 不同碾磨程度的三种籼米基本成分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3.4.2 不同碾磨程度的三种籼米谷维素和B族维生素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3.4.3 不同碾磨程度的三种籼米矿物质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3.4.4 三种籼米的碾磨程度与营养品质参数的相关性 | 第49-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籼米碾磨程度与蒸煮食味品质相关性研究 | 第52-61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52-53页 |
4.2.1 材料 | 第52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52-5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4.3.1 不同碾磨程度的大米样品制备 | 第53页 |
4.3.2 米饭样品的制备 | 第53页 |
4.3.3 不同碾磨程度籼米饭质构特性的测定 | 第53页 |
4.3.4 不同碾磨程度籼米饭的感官评价 | 第53-54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4.4.1 不同碾磨程度的三种籼米米饭TPA质构特性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4.4.2 不同碾磨程度的三种籼米米饭感官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8页 |
4.4.3 籼米的碾磨程度与蒸煮食味品质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不同碾磨程度籼米的营养、蒸煮食味品质综合性评价 | 第61-64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层次分析加权法(AHP法) | 第61-62页 |
5.2.1 籼米的碾磨程度与综合品质评价体系 | 第61页 |
5.2.2 权重赋值方法 | 第61-62页 |
5.2.3 籼米碾磨程度和综合品质评价指标权重评定表 | 第62页 |
5.2.4 籼米碾磨程度和综合品质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表 | 第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附录A | 第76-79页 |
附录B | 第79-81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