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前言 | 第12页 |
1.2 生物可降解膜基质的研究 | 第12-15页 |
1.2.1 蛋白质类 | 第12-13页 |
1.2.2 多糖类 | 第13-14页 |
1.2.3 脂类 | 第14-15页 |
1.3 纳米复合包装材料 | 第15-18页 |
1.3.1 纳米强化剂 | 第15-16页 |
1.3.2 细菌纤维素(BC) | 第16-18页 |
1.4 活性包装膜 | 第18-19页 |
1.4.1 活性包装技术 | 第18-19页 |
1.4.2 EGCG概述 | 第19页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荞麦酒糟蛋白-纳米BC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22-36页 |
2.1 前言 | 第22-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2.2.2 主要试验设备 | 第23-24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2.3.1 荞麦酒糟蛋白溶液的制备 | 第24页 |
2.3.2 纳米细菌纤维素(BC)的制备 | 第24页 |
2.3.3 复合膜的制备 | 第24页 |
2.3.4 成膜溶液(FFS)的黏度测定 | 第24-25页 |
2.3.5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 第25页 |
2.3.6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FTIR) | 第25页 |
2.3.7 差示扫描量热(DSC) | 第25页 |
2.3.8 生物膜的厚度 | 第25页 |
2.3.9 水溶解性(WS) | 第25页 |
2.3.10 含水量(MC) | 第25页 |
2.3.11 水蒸气透过率(WVP) | 第25-26页 |
2.3.12 颜色、透光率和不透明度 | 第26页 |
2.3.13 机械特性 | 第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2.4.1 成膜溶液(FFS)的稳态剪切分析 | 第26-27页 |
2.4.2 复合膜的微观结构 | 第27-29页 |
2.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9-30页 |
2.4.4 复合膜的热性能分析 | 第30-31页 |
2.4.5 复合膜的含水量(MC)和水溶解性(WS) | 第31-32页 |
2.4.6 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WVP) | 第32页 |
2.4.7 复合膜的颜色特性 | 第32-33页 |
2.4.8 复合膜的透光率和不透明度 | 第33-34页 |
2.4.9 复合膜的机械性能 | 第34-35页 |
2.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CH-BC-EGCG抗氧化活性膜的制备和表征 | 第36-53页 |
3.1 前言 | 第36-3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37页 |
3.2.2 主要试验设备 | 第37-38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3.3.1 纳米细菌纤维素(BC)的制备 | 第38页 |
3.3.2 CH-BC-EGCG抗氧化活性膜的制备 | 第38页 |
3.3.3 成膜溶液(FFS)的流变学特性 | 第38页 |
3.3.4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 第38页 |
3.3.5 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FTIR) | 第38页 |
3.3.6 差示扫描量热(DSC) | 第38页 |
3.3.7 含水量(MC) | 第38-39页 |
3.3.8 水溶解性(WS) | 第39页 |
3.3.9 膨胀率 | 第39页 |
3.3.10 颜色、透光率 | 第39页 |
3.3.11 机械性能 | 第39页 |
3.3.12 EGCG的释放率测定 | 第39页 |
3.3.13 总酚含量测定 | 第39-40页 |
3.3.14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4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0-52页 |
3.4.1 成膜溶液(FFS)的稳态剪切分析 | 第40-41页 |
3.4.2 成膜溶液(FFS)的粘弹性分析 | 第41-42页 |
3.4.3 复合膜的微观结构 | 第42-44页 |
3.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4-45页 |
3.4.5 复合膜的热性能分析 | 第45-46页 |
3.4.6 水溶解性(WS)、含水量(MC)和膨胀率 | 第46-48页 |
3.4.7 复合膜颜色特性 | 第48-49页 |
3.4.8 复合膜的机械性能 | 第49-51页 |
3.4.9 复合膜中EGCG的释放 | 第51-52页 |
3.4.10 复合膜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52页 |
3.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53-55页 |
4.1 结论 | 第53页 |
4.2 创新点 | 第53页 |
4.3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