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式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一) 全民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 第9页 |
(二) 甘肃省教育信息化长足发展的需要 | 第9页 |
(三) 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进步的诉求 | 第9-10页 |
(四) “城乡互动项目”的阶段性科研成果 | 第10页 |
二、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页 |
四、研究方法及工具 | 第11-13页 |
(一) 实证研究法 | 第11-12页 |
(二) 调查研究法 | 第12页 |
(三) 评价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概述 | 第13-37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分析 | 第13-24页 |
(一) 协同教育的内涵 | 第13-16页 |
(二) 群体包含的对象及特征分析 | 第16-18页 |
(三) 互动群体之间的关系 | 第18-19页 |
(四) 影响群体互动的因素及分析 | 第19-24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 | 第24-33页 |
(一) 外及其他地区研究现状境 | 第24-26页 |
(二) 国内教育技术学领域研究现状 | 第26-33页 |
三、协同教育群体互动的理论支持 | 第33-37页 |
(一)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工作和协作学习理论 | 第33-34页 |
(二) 群体动力理论 | 第34-35页 |
(三)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式设计与应用 | 第37-59页 |
一、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式的模型设计 | 第37-38页 |
(一) 系统模式的设计原则 | 第37页 |
(二) 协同教育系统模型图 | 第37-38页 |
二、构建系统平台为互动奠定基础 | 第38-44页 |
(一) 协同教育群体互动平台 | 第38-40页 |
(二) 平台的主要功能 | 第40-43页 |
(三) 平台的主要特色 | 第43-44页 |
三、群体互动有效开展的保障措施 | 第44-49页 |
(一) 构建互动群体的指导策略 | 第44-46页 |
(二) 群体互动的有效组织策略 | 第46-47页 |
(三) 健全群体互动的运行机制 | 第47-49页 |
四、应用协同教育平台促进群体间的有效互动 | 第49-59页 |
(一) 系统平台的应用和运行情况 | 第49-51页 |
(二) 基于专题资源,开展团队的协同教学 | 第51-55页 |
(三) 学生以平台资源为基础进行协同学习 | 第55-56页 |
(四) 家长登录平台交流互动实现“家校”互动 | 第56-57页 |
(五) 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远程指导与协助 | 第57-58页 |
(六) 构建系统平台下的区域化教学资源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效果评价 | 第59-65页 |
一、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 | 第59-61页 |
(一) 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夯实和强化 | 第59页 |
(二)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 第59-60页 |
(三) 理论结合实践的应用能力提升 | 第60页 |
(四) 社交能力有效改善,协同工作能力增强 | 第60-61页 |
二、学生综合素质的变化 | 第61-65页 |
(一) 促进学生基本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 | 第61页 |
(二)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 | 第61-62页 |
(三) 加快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第62-63页 |
(四) 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逐渐养成 | 第63-64页 |
(五) 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养成、团队意识的形成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5-67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5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二) 研究创新 | 第65页 |
二、研究反思 | 第65-67页 |
(一) 研究内容的反思 | 第65-66页 |
(二) 后续研究的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论文附录 | 第69-76页 |
科研经历及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