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1.2 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现状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地理教学应用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4-15页 |
1.4.3 个案研究法 | 第15-16页 |
2 PBL模式的理论综述 | 第16-22页 |
2.1 PBL模式的内涵 | 第16-18页 |
2.1.1 PBL模式概述 | 第16页 |
2.1.2 PBL模式的教学特点 | 第16-17页 |
2.1.3 PBL的教学价值 | 第17-18页 |
2.2 PBL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页 |
2.2.2 发现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合作学习理论 | 第20页 |
2.2.4 创新教育理论 | 第20-21页 |
2.2.5 新课程理念 | 第21-22页 |
3 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 第22-30页 |
3.1 PBL模式的地理教学目标 | 第22-24页 |
3.1.1 知识与技能 | 第22-23页 |
3.1.2 过程与方法 | 第23页 |
3.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第23-24页 |
3.2 PBL模式的地理问题设计 | 第24-27页 |
3.2.1 真实性 | 第24-25页 |
3.2.2 相关性 | 第25页 |
3.2.3 劣构性 | 第25-26页 |
3.2.4 复杂性 | 第26页 |
3.2.5 以学生经验为基础 | 第26-27页 |
3.3 PBL模式的地理教学步骤 | 第27-28页 |
3.3.1 创设问题情境 | 第27页 |
3.3.2 学生分析问题 | 第27页 |
3.3.3 分组搜集资料 | 第27-28页 |
3.3.4 设计解决方案 | 第28页 |
3.4 PBL模式的地理教学评价 | 第28-30页 |
3.4.1 学生自评 | 第28页 |
3.4.2 同学互评 | 第28-29页 |
3.4.3 教师评价 | 第29-30页 |
4 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 第30-36页 |
4.1 教材分析 | 第30页 |
4.2 学情分析 | 第30页 |
4.3 教学目标 | 第30-31页 |
4.3.1 知识与技能 | 第30-31页 |
4.3.2 过程与方法 | 第31页 |
4.3.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第31页 |
4.4 学习资源和教学用具 | 第31页 |
4.5 设计思路 | 第31-32页 |
4.6 教学过程 | 第32-35页 |
4.7 教学反思 | 第35-36页 |
5 PBL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分析 | 第36-40页 |
5.1 教学实践概况 | 第36页 |
5.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5.2.1 学习态度和适应度的调查 | 第36-37页 |
5.2.2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查 | 第37-38页 |
5.2.3 学习过程和效果调查 | 第38页 |
5.2.4 学习能力调查 | 第38-40页 |
6 结论与反思 | 第40-4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0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40-42页 |
6.2.1 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 第40页 |
6.2.2 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