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概述 | 第12-16页 |
1.2.1 AMT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1.2.2 AMT结构原理 | 第14-15页 |
1.2.3 AMT关键技术 | 第15-16页 |
1.3 AMT换挡规律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汽车AMT换挡理论研究 | 第20-29页 |
2.1 换挡过程及影响换挡规律因素的分析 | 第20-22页 |
2.1.1 AMT换挡过程 | 第20-21页 |
2.1.2 影响汽车换挡规律的因素 | 第21-22页 |
2.2 换挡规律的分类 | 第22-25页 |
2.2.1 按控制参数分 | 第22-24页 |
2.2.2 按优化目标分 | 第24页 |
2.2.3 智能换挡规律 | 第24-25页 |
2.3 一般性换挡规律设计方法研究 | 第25-28页 |
2.3.1 图解法 | 第26-27页 |
2.3.2 解析法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基于驾驶风格的换挡规律研究 | 第29-45页 |
3.1 汽车传动系统结构及其基本参数 | 第29-30页 |
3.2 动态三参数动力性换挡规律研究 | 第30-38页 |
3.2.1 汽车动力性评价指标 | 第30页 |
3.2.2 汽车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 第30-34页 |
3.2.3 发动机转矩特性 | 第34-36页 |
3.2.4 基于三参数解析法的动力性换挡规律设计 | 第36-38页 |
3.3 动态三参数经济性换挡规律研究 | 第38-42页 |
3.3.1 汽车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 | 第38页 |
3.3.2 汽车燃油消耗计算 | 第38-39页 |
3.3.3 发动机负荷特性 | 第39-41页 |
3.3.4 基于三参数解析法的经济性换挡规律设计 | 第41-42页 |
3.4 基于驾驶风格的模糊自适应换挡规律研究 | 第42-44页 |
3.4.1 驾驶员意图分析和控制参数提取 | 第42页 |
3.4.2 基于模糊的换挡控制器控制研究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基于驾驶风格的换挡规律仿真与分析 | 第45-59页 |
4.1 汽车系统简化的假设条件 | 第45页 |
4.2 汽车动力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45-47页 |
4.2.1 发动机模型 | 第45-46页 |
4.2.2 变速器模型 | 第46-47页 |
4.3 换挡逻辑及换挡控制器模型的建立 | 第47-50页 |
4.3.1 换挡逻辑模型 | 第47-50页 |
4.3.2 换挡控制器模型 | 第50页 |
4.4 汽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4.5 AMT系统仿真与分析 | 第52-57页 |
4.5.1 基本换挡规律仿真与分析 | 第53-54页 |
4.5.2 基于驾驶风格的换挡策略仿真与分析 | 第54-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汽车AMT电控平台设计 | 第59-69页 |
5.1 AMT电控系统整体结构分析 | 第59-60页 |
5.2 AMT电控系统硬件设计 | 第60-63页 |
5.2.1 双MCU控制核心设计 | 第60-61页 |
5.2.2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 第61-62页 |
5.2.3 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 第62页 |
5.2.4 CAN通讯模块设计 | 第62-63页 |
5.2.5 直流电机控制模块设计 | 第63页 |
5.3 AMT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 第63-66页 |
5.3.1 Bootloader的移植 | 第64-65页 |
5.3.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μC/OS-II的移植 | 第65-66页 |
5.3.3 底层驱动软件设计 | 第66页 |
5.3.4 应用层软件设计 | 第66页 |
5.4 上位机调试标定软件设计 | 第66-67页 |
5.4.1 软件功能分析 | 第66页 |
5.4.2 软件界面设计 | 第66-67页 |
5.5 实验测试 | 第67-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74-75页 |
附录B (动力性和经济性换挡点求解之M脚本)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