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2.1 自尊 | 第9-11页 |
2.1.1 自尊的定义 | 第9页 |
2.1.2 自尊的分类 | 第9-10页 |
2.1.3 自尊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2 宽恕 | 第11-14页 |
2.2.1 宽恕的定义 | 第11-12页 |
2.2.2 宽恕的分类 | 第12页 |
2.2.3 宽恕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3 攻击 | 第14-19页 |
2.3.1 攻击的定义 | 第14-15页 |
2.3.2 攻击的分类 | 第15页 |
2.3.3 攻击的理论 | 第15-18页 |
2.3.4 攻击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4 自尊与宽恕的关系 | 第19页 |
2.5 自尊与攻击的关系 | 第19-21页 |
2.5.1 低自尊个体高攻击 | 第20页 |
2.5.2 高自尊个体高攻击 | 第20-21页 |
2.6 宽恕与攻击的关系 | 第21页 |
3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1-22页 |
3.1 问题提出 | 第21-22页 |
3.2 研究设计 | 第22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3.2.2 研究假设 | 第22页 |
3.2.3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4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4.2 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4.2.1 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 Esteem Scale, SES) | 第23-24页 |
4.2.2 Heartland宽恕(Heartland Forgiveness Scale) | 第24页 |
4.2.3 Buss-Perry攻击行为问卷 | 第24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5 结果 | 第25-34页 |
5.1 高中生自尊的基本状况 | 第25-26页 |
5.1.1 高中生自尊的描述统计结果 | 第25页 |
5.1.2 高中生自尊的性别差异 | 第25页 |
5.1.3 高中生自尊的年级差异 | 第25页 |
5.1.4 高中生自尊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 第25页 |
5.1.5 高中生自尊在家庭月收入上的差异 | 第25-26页 |
5.2 高中生宽恕的基本状况 | 第26-28页 |
5.2.1 高中生宽恕的描述统计结果 | 第26页 |
5.2.2 高中生宽恕的性别差异 | 第26-27页 |
5.2.3 高中生宽恕的年级差异 | 第27页 |
5.2.4 高中生宽恕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 第27页 |
5.2.5 高中生宽恕在家庭月收入情况上的差异 | 第27-28页 |
5.3 高中生攻击行为的基本状况 | 第28-31页 |
5.3.1 高中生攻击行为的描述统计结果 | 第28-29页 |
5.3.2 高中生攻击行为及其各维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29页 |
5.3.3 高中生攻击行为及其各维度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5.3.4 高中生攻击行为及其各维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 第30页 |
5.3.5 高中生攻击行为及其各维度在家庭月收入情况上的差异 | 第30-31页 |
5.4 高中生自尊、宽恕、攻击的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5.5 高中生宽恕在自尊与攻击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 第32-34页 |
6 讨论 | 第34-37页 |
6.1 高中生自尊、宽恕、攻击行为的基本状况 | 第34-37页 |
6.1.1 高中生自尊、宽恕、攻击行为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 | 第34-35页 |
6.1.2 高中生自尊、宽恕、攻击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 第35-36页 |
6.1.3 高中生自尊、宽恕、攻击行为在家庭月收入情况上的差异 | 第36-37页 |
6.2 高中生自尊、宽恕、攻击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37页 |
6.3 高中生宽恕在自尊和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 | 第37页 |
7 结论 | 第37页 |
8 本研究的不足、未来研究展望与教育建议 | 第37-40页 |
8.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7-38页 |
8.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38页 |
8.3 教育建议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问卷一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 | 第47-48页 |
问卷二 HEARTLAND宽恕量表 | 第48-49页 |
问卷三 BUSS-PERRY攻击行为问卷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