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论文--发动机原理论文--航空发动机气体力学论文

若干典型内收缩进气道启动性能的比较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10-12页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目录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6页
    1.2 国内外高超声速进气道的研究现状第16-23页
        1.2.1 传统进气道第17-19页
        1.2.2 内收缩进气道第19-23页
    1.3 本文采用的数值方法第23-24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24-27页
第2章 内收缩进气道设计过程的基础理论第27-37页
    2.1 锥型流控制方程及Taylor-Maccoll方程推导第27-31页
    2.2 Taylor-Maccoll方程的数值求解第31-32页
    2.3 流线追踪技术、截面融合及吻切锥方法第32-34页
    2.4 进气道性能分析方法第34-37页
第3章 内收缩进气道三维造型与验证第37-49页
    3.1 内锥基准流场验证第37-41页
        3.1.1 基准内锥流场几何模型及网格第37-38页
        3.1.2 网格无关性和设计验证第38-41页
    3.2 三种内收缩进气道无粘分析第41-45页
        3.2.1 内收缩进气道的设计以及三维建模第41-43页
        3.2.2 设计工况内收缩进气道无粘性能及流场结构分析第43-45页
    3.3 进气道粘性修正方案第45-49页
第4章 变马赫数进气道的性能比较第49-67页
    4.1 三种进气道性能参数对马赫数的敏感性分析第49-53页
    4.2 三种进气道出口流场的均匀程度的比较第53-57页
    4.3 三种进气道截面比较第57-60页
    4.4 启动到不启动的流场结构变化第60-64页
    4.5 小结第64-67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5.1 本文工作总结第67页
    5.2 本文工作创新点第67-68页
    5.3 工作展望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控制先进方法研究
下一篇:卫星姿态控制一体化仿真系统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