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VLCC操纵基础 | 第12-22页 |
2.1 VLCC概述 | 第12页 |
2.2 深水中VLCC的操纵性 | 第12-13页 |
2.2.1 旋回性 | 第12页 |
2.2.2 航向稳定性、应舵性 | 第12-13页 |
2.2.3 旋回中的速度下降 | 第13页 |
2.3 控速性 | 第13-14页 |
2.4 流的影响 | 第14-16页 |
2.4.1 流压力计算方法 | 第14页 |
2.4.2 流压力转船力矩计算方法 | 第14-15页 |
2.4.3 流对航速的影响 | 第15页 |
2.4.4 流对舵力、舵效的影响 | 第15页 |
2.4.5 流对冲程的影响 | 第15-16页 |
2.4.6 流对旋回运动的影响 | 第16页 |
2.5 浅水中VLCC的操纵性 | 第16-17页 |
2.5.1 水深分类 | 第16页 |
2.5.2 浅水对操纵性的影响 | 第16-17页 |
2.6 拖船的使用 | 第17-22页 |
2.6.1 使用拖船的必要性 | 第17页 |
2.6.2 ZP拖船的推力及拉力方向 | 第17-19页 |
2.6.3 拖船的功率与推力换算 | 第19页 |
2.6.4 船速对前进中船舶转船效果的影响 | 第19-20页 |
2.6.5 波浪对助操拖船效果的影响 | 第20页 |
2.6.6 实际使用拖船总拖力和数量的统计 | 第20-22页 |
第3章 青岛港二期油码头靠泊条件 | 第22-28页 |
3.1 码头概况 | 第22-23页 |
3.2 气象水文 | 第23-25页 |
3.2.1 潮汐 | 第23页 |
3.2.2 潮流 | 第23页 |
3.2.3 波浪 | 第23-24页 |
3.2.4 风 | 第24页 |
3.2.5 雾 | 第24页 |
3.2.6 寒潮 | 第24-25页 |
3.2.7 气温 | 第25页 |
3.2.8 降水 | 第25页 |
3.3 助航标志 | 第25-26页 |
3.3.1 固定航标 | 第25页 |
3.3.2 水上浮动航标 | 第25页 |
3.3.3 虚拟航标 | 第25-26页 |
3.4 碍航物 | 第26页 |
3.4.1 碍航岛礁 | 第26页 |
3.4.2 沉船 | 第26页 |
3.5 泊位外挡掉头水域 | 第26-28页 |
第4章 青岛港二期油码头VLCC靠泊方法研究 | 第28-41页 |
4.1 现行靠泊方法与分析 | 第28-34页 |
4.1.1 代表船型 | 第28-29页 |
4.1.2 气象水文条件 | 第29页 |
4.1.3 拖船带缆方案 | 第29-30页 |
4.1.4 系泊方案 | 第30页 |
4.1.5 进港时机和进港航路 | 第30-32页 |
4.1.6 具体操作要领 | 第32-33页 |
4.1.7 左舷靠泊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 第33-34页 |
4.2 右舷靠泊方法的研究 | 第34-41页 |
4.2.1 可行性分析 | 第34页 |
4.2.2 系泊方案 | 第34-35页 |
4.2.3 拖船带缆方案 | 第35-36页 |
4.2.4 进港时机和航路设计 | 第36-38页 |
4.2.5 具体操作要领 | 第38-39页 |
4.2.6 左、右舷靠泊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39-41页 |
第5章 右舷靠泊方法的模拟器试验 | 第41-47页 |
5.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1页 |
5.2 试验结果 | 第41-46页 |
5.3 试验结论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47页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A VLCC右舷靠泊青岛港二期油码头模拟试验一 | 第52-63页 |
附录B VLCC靠泊青岛港二期油码头模拟试验二 | 第63-67页 |
附录C VLCC靠泊青岛港二期油码头模拟试验三 | 第67-70页 |
附录D VLCC靠泊青岛港二期油码头模拟试验四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