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研究缘起 | 第12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8页 |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17-18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 1.4.1 研究的重难点 | 第18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1.4.3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互联网技术的特征分析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 第20-24页 | 
| 2.1 互联网技术呈现的特征 | 第20-22页 | 
| 2.1.1 共享性与开放性 | 第20-21页 | 
| 2.1.2 虚拟性与自由性 | 第21页 | 
| 2.1.3 超时空性与去中心化 | 第21-22页 | 
| 2.2 互联网技术在当前教学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师生关系的消弭 | 第24-32页 | 
| 3.1 我国传统师生关系的理论来源 | 第24-25页 | 
| 3.2 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 | 第25-27页 | 
| 3.2.1 师生关系的依附性——依赖关系 | 第25-26页 | 
| 3.2.2 师生关系的工具性——授受关系 | 第26页 | 
| 3.2.3 师生关系的教师中心性——主从关系 | 第26-27页 | 
| 3.2.4 师生关系的权威性——不平等关系 | 第27页 | 
| 3.3 传统师生关系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消弭 | 第27-32页 | 
| 3.3.1 互联网资源的共享性与开放性消解师生关系的依附性 | 第27-28页 | 
| 3.3.2 多极主体交往模式消解师生关系的教师中心性 | 第28-29页 | 
| 3.3.3 多元学习环境冲击师生关系的权威性和等级性 | 第29-30页 | 
| 3.3.4 师生角色的转变冲击师生关系的工具性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 第32-41页 | 
| 4.1 互联网时代下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 第32-33页 | 
| 4.1.1 后现代主义师生观 | 第32-33页 | 
| 4.1.2 师生主体间性交往理论 | 第33页 | 
| 4.2 互联网时代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原则 | 第33-36页 | 
| 4.2.1 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整合的原则 | 第33-34页 | 
| 4.2.2 尊重互联网教学规律的原则 | 第34-35页 | 
| 4.2.3 以师生共同发展为原则 | 第35-36页 | 
| 4.3 互联网时代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路径 | 第36-41页 | 
| 4.3.1 学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 第36-37页 | 
| 4.3.2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角色适应 | 第37-38页 | 
| 4.3.3 学生:明确教师主导作用的永恒性 | 第38-39页 | 
| 4.3.4 师生之间:在网络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良好对话,加强情感互信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