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绪言 | 第8-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理论意义 | 第9页 |
|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 2.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 ·留守儿童 | 第10页 |
| ·人格 | 第10-11页 |
| ·友谊质量 | 第11页 |
| ·攻击行为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 ·人格理论 | 第12页 |
| ·攻击理论 | 第12-13页 |
| ·人本主义思想理论 | 第13页 |
| ·需要层次理论 | 第13-14页 |
| ·自主管理理论 | 第14页 |
| ·生态系统理论 | 第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3.研究设计 | 第19-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问卷法 | 第19-20页 |
| ·文献法 | 第20页 |
| ·研究工具 | 第20-21页 |
| ·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测量 | 第20页 |
| ·友谊质量问卷 | 第20页 |
| ·人格问卷 | 第20-21页 |
|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 ·研究假设 | 第21-22页 |
| 4.研究结果 | 第22-33页 |
|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人格、友谊质量及攻击行为的整体状况分析 | 第22-31页 |
|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分析 | 第22-26页 |
|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友谊质量分析 | 第26-28页 |
|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分析 | 第28-31页 |
|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人格、友谊质量和攻击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31-33页 |
| 5.讨论分析 | 第33-37页 |
| ·少数民族的人格特征、友谊质量与攻击行为的状况分析 | 第33-36页 |
|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状况分析 | 第33-34页 |
|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友谊质量状况分析 | 第34-35页 |
| ·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状况分析 | 第35-36页 |
| ·少数民族的人格特征、友谊质量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 6.结论与建议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7页 |
| ·建议 | 第37-38页 |
| ·家庭方面 | 第38页 |
| ·学校方面 | 第38页 |
| ·社会管理方面 | 第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附录 | 第42-52页 |
| 中小学生人口学调查(留守儿童版) | 第42-46页 |
| 艾森克人格量表 | 第46-49页 |
| 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量表 | 第49-50页 |
| 同伴友谊质量问卷 | 第50-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个人简介 | 第53页 |
| 读研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