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注》词义引申理据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段注》词义引申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2.关于《段注》理据的研究 | 第12-13页 |
3.小结 | 第13页 |
(三)本文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 | 第13-14页 |
1.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2.研究目的 | 第14页 |
3.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本论题的研究价值 | 第14-16页 |
一、《段注》词义引申理据的概况 | 第16-22页 |
(一)词义引申理的定义 | 第16-17页 |
(二)词义引申理据的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三)引申理据标注说明的对象 | 第18-20页 |
1.字头 | 第18-19页 |
2.《说文》中许注表示引伸义的“一曰”类 | 第19页 |
3.《段注》注释中的词 | 第19-20页 |
(四)《段注》中标注引申理据的用语 | 第20-22页 |
1.“因(之/而)”,“故”,“以” | 第20页 |
2.“因亦曰”,“因以(为)”,“因之以(凡)” | 第20页 |
3.“以为凡”,“引伸(申)之凡”,“凡” | 第20-22页 |
二、《段注》词义引申理据的类型 | 第22-26页 |
(一)转移 | 第22-23页 |
(二)替代 | 第23-24页 |
(三)突显 | 第24-26页 |
三、对段氏传统引申理据的考察 | 第26-37页 |
(一)语言文字方面 | 第26-33页 |
1.诠释本义引导引申理据 | 第26-27页 |
2.利用类比推理引申理据 | 第27-28页 |
3.寓引申理据于援引之例或他注 | 第28-29页 |
4.利用语音的相关性探求引申理据 | 第29-30页 |
5.借文字问题说明引申理据 | 第30-33页 |
6.多种方法兼而有之 | 第33页 |
(二)文化心理方面 | 第33-37页 |
1.祭祀文化 | 第34页 |
2.车马文化 | 第34-35页 |
3.酒文化 | 第35页 |
4.社会心理 | 第35-37页 |
四、利用义素分析对段氏词义引申理据的考察 | 第37-42页 |
(一)从引申路径角度 | 第37-39页 |
1.辐射式 | 第37-38页 |
2.链条式 | 第38页 |
3.综合式 | 第38-39页 |
(二)从引申结果角度 | 第39-42页 |
1.个别义素改变 | 第39-40页 |
2.义素组合义改变 | 第40页 |
3.义素功能改变 | 第40-42页 |
五、段氏在词义引申理据研究方面的贡献与不足 | 第42-46页 |
(一)贡献 | 第42-43页 |
(二)不足 | 第43-46页 |
1.注有引申理据的比例不大 | 第43页 |
2.部分引申理据关联性不强 | 第43页 |
3.本义与“一曰”类的释义关系不明 | 第43-44页 |
4.用语混乱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0-51页 |